肝胆结石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由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多种类型组成。肝胆结石的危害较大,在结石刺激下,容易反复出现炎症,少部分甚至会引起胆管与胆囊癌变。那么,肝胆结石的病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一、肝胆结石的常见病因
肝脏与胆囊属于人体的消化器官,肝脏负责分泌胆汁,在进食时胆囊通过收缩排出胆汁,以便进行消化。如果胆汁的性状或者成分发生改变,在肝胆内就会形成结石。根据结石形成区域的不同,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等。在结石的刺激下,容易形成炎症,甚至引发其他的症状,如发热、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肝胆结石的常见病因如下:
(一)遗传
家庭基因遗传是引发肝胆结石疾病的重要因素。
(二)年龄
研究表明,肝胆结石与年龄的关系较大。与年轻人相比,年龄较大的人更容易出现肝胆代谢失调问题,随之增大肝胆结石疾病的发生概率。
(三)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如果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就容易引发肝胆结石疾病。比如,一些人喜欢熬夜或者不吃早饭就去上学、上班;一些人不喜欢运动,久坐久卧;一些人经常吃油炸食品、油腻食品等,这些不良习惯都有可能造成肝胆系统成分失调。
(四)情绪波动
情绪与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起伏,如过度开心、过度忧郁,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增加肝胆结石的发生概率。
二、肝胆结石的治疗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综合对症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肝胆结石。根据肝胆结石的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一)药物治疗
因身体状况、疾病严重程度等的不同,每个患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要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选用退热、止疼、排石、利胆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是,目前肝胆结石很难用药物彻底清除,主要还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见效快、类型多,包括肝切除术、胆管切开取石术、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肝移植术等。第一,肝切除术。在全麻状态下,通过开腹、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途径切除病变的肝段、胆管与结石。目前,此种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较多。第二,胆管切开取石术。在全麻状态下,通过开腹、腹腔镜途径直接取出结石。第三,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在全麻状态下,通过开腹、腹腔镜等途径连接胆管与肠道,通畅胆汁引流。但要注意的是,胆肠吻合术会导致胆管下端括约肌的抗肠液反流功能丧失,术后容易产生并发症风险,如反流性胆管炎等。第四,肝移植术。肝移植需要寻找配型合适的肝脏,利用捐献者的肝替换患者病变肝脏。
近些年来,在肝胆结石治疗中已广泛应用腹腔镜与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具备微创化、恢复快等优势,但也有部分患者并不适合微创手术。因此,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此外,3D打印、三维可视化等数字医学技术逐渐成熟,使术前评估更加准确,利用这些现代技术可对实际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与预估,这样可以显著降低肝胆结石的术后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
三、肝胆结石的家庭护理与生活预防
(一)家庭护理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家属要给予患者相应的精神支持,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患者要密切关注机体症状变化情况,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了解肝胆结石的变化。一般来讲,术后6—8周要进行观察评估,判断是否有结石残留与复发。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与肝胆B超,必要情况可复查肝脏CT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二)生活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肝胆结石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讲,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一是注意日常饮食,均衡搭配营养,避免出现营养不良。坚持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让机体摄入均衡的营养。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可能含有蛔虫卵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等油腻食物,适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豆制品等。一般来讲,烹调食品应以蒸、煮、炖、烩为佳,尽量不要大量食用炸、烧、烤、腌制食品。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量,促进肝糖元的形成,有效保护肝脏。多吃西红柿、玉米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二是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体重维持在合理水平。近些年来,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使得很多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电脑上,忽视了体育锻炼,容易影响到身体健康。因此,各年龄段的人群皆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慢走、跑步、打球等。但要注意尽量不要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引起肝胆结石。三是定期体检,普通群众每年都应接受常规体检,如果有结石家族史,则要适当增加体检频率,每年保持在1—2次左右。四是保持良好情绪,如果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就会影响食欲,导致消化不良。因此,人们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过于激动或忧虑。
作者: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