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开始将实践活动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感性活动。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实践观逐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迅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全方位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本文选择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研究课题,全面分析实践观的理论成果与作用,能够进一步肯定实践观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引导作用,肯定实践观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哲学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大众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的根本理论之一。实践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尊重实践规律、发挥实践的主体作用,我们能够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实现人的根本价值。中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实践观的引导下迅速发展,已经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实践观是科学的、广泛适用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及时代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形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形成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提出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经过不断探索、尝试所形成的科学理论。首先,从思想来源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继承了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希腊道德实践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实践论以及康德的实践理性,这都是马克思实践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其次,从时代背景来看,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在德国的复杂社会环境之下,无产阶级急需一种有力的思想指导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出现为无产阶级运动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最后,从探索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马克思本人的探索与实践有直接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参加无产阶级革命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由此也使得马克思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对正确革命理论,正确方法论的迫切需求。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特征
一是从哲学内涵特征而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出现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其涵盖了马克思对人类世界、人类活动以及人类发展的全部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内涵是讨论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历史的发展动力。
二是从理论传承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历史进程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列宁在继承马克思的实践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论”。毛泽东在继承并深化了列宁的实践观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将中国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结合而产生的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实践观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始终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三是从社会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拥有强大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了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是对人与实践本质关系探索之后所形成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一)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才能科学揭示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人类的认识是伴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模式,循环往复,每循环一次,都是人们认识的升级与升华,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才能够实现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也才能够揭示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才能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科学结合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通过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更直观、更朴素的反应社会实践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直接的反映人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人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辩证法和唯物论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两者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指导作用。
(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才能科学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够真正找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找到推动革命和生产力进步的关键要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够真正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避免陷入英雄主义的理论误区。
三、实践观中国化的成果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本指导方法,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理念在实践观的引导下不断得到优化,中国社会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成果与实践观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直接的联系。
(一)实践观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核心
毛泽东所著的《实践论》是在内忧外患的基础之上,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形势与革命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更好地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中国革命探索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之下,带领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使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二)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我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武器,而作为其根本立场和核心的“实践观”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上的保证。毛泽东通过深刻反思中国革命和实践,巧妙地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他还指出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的关系,并对实践观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与延伸。
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辩证统一,由此才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在新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解放思想是理论前提,实事求是是实践归宿,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实践论的作用,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这一点可以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中得到印证。
(三)实践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选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相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难题。在综合国情,党情和国际形势的情况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是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实践。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阶段所面对的社会矛盾、生产力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充分体现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视野,充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自提出以来,就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也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伴随着中国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变、发展任务的不断变化,实践观与中国国情进一步融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核心思想均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现。本文通过研究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发展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作用,更好地认清实践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立群.实践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50.
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