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品牌

偏关县水泉镇边塞旅游唱大戏

  本报讯 近年来,偏关县水泉镇依托红门口地下长城国家4A级景区等丰富独特的边塞军事与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
  水泉镇位于偏关县东红门口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接壤,209国道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在全镇交汇,境内长城存有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楼、望台等多种类型的形态,不管从分布数量密度、建筑类型、保存现状,都是万里长城最为精华的地段,也是国内最佳长城徒步路线之一。
  镇政府所在的水泉村古称“水泉堡”,为偏关县仅次于偏头关和老营堡的第三大城堡和古长城要塞的一个重要陆路关口,在明宣德九年(1434年)曾建游击将军署,时称“三关前哨”,现仍可看到兵营古道、古戏台、三眼非等遗迹。
  在1968-1981年的13年间,该县在水泉堡建成总长约8900米、分上下3层、以藏运兵员为主的全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战备地道,内设指挥部、供粮处、医疗室、饮水源、瞭望台、会议作战室、伙房、广播站等设施。从2016年以来,水泉镇党委、政府根据全县打造西线黄河风情游、东线长城边塞游、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旅游发展布局,致力打造文旅发展新高地,建设总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以“一心、一带、两区、一廊道”为主要元素的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一心”为游客服务中心,“一带”为长城遗产景观带,“两区”为地下长城体验区和民俗文化历史展览区,“一廊道”为红门口边贸互市走廊和兵马古道,年设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可实现门票收入1500万元以上,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等营收1.2亿元,2022年12月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成为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水泉村借助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动员引导符合条件的24户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院落空间,精心设计小菜园、小果园、小采摘园,发展特色民宿、健康养殖、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庭院经济,带动脱贫群众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村民侯爱萍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得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决定返乡创业,在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内开办了农家乐。“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美景、品味好戏,还能品尝到庭院里自家种的农家菜、养的地道土鸡,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营业额达大几千元。”侯爱萍说。
  该镇还组织本地100余名村民推出大型情景剧、民俗歌舞、地方小戏等10余项文化展示,探索出了一条把水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文旅融合新路径,形成“水泉有戏”的发展优势。

刘娟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