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蒋村镇东力村的小法兰加工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现有7户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晋北小法兰加工第一村”之称。村民的小院里,每天都有企业把小法兰毛坯加工订单送过来,通过在企业打工或在自家院内从事简单加工,实现了灵活就业,收入十分稳定。全村有各类机床1277台,500余户1700余人中,近60%在从事小法兰产品加工,年产值达3亿元,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
村民智瑞军承接了山西宝龙达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村民孟涛正在为定襄县昕坤法兰锻造有限公司赶制一批数量大概有800件的订单,“今天都要加工完。一个成熟工每日可加工200件左右,订单上标注,单件加工费2元,日收入可达400元。”
在法兰产业链中,小法兰件加工看似“鸡肋”,却不可或缺。企业规模再大,也不能把所有型号的产品都加工出来,而且在设备、加工精度、成本控制等方面做小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链主”,小型加工企业一定是“毛细血管”,支撑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加之受制于标准、场地、行业竞争等多方面因,东力村村民的小作坊却鲜有机会选择加工利润高、价值好、有效益的产品,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随着定襄县法兰入选首批10大省级重点专业镇,定襄县委、县政府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庭院“3位一体”为构架,依托组织、机制、平台、电商等N项措施,为以“户”为主的最小加工单元业赋能,撬动市场主体倍增,与此同时,蒋村镇正在该村建设集生产、包装、销售、中转、存储、展示于一体的机加工产业园区,已建起2间标准化厂房,购进数百台全新的数控车床,并确定了在园区内组织来料加工、兴建法兰超市、进行场地租赁、开展铁屑统销等4种业务模式,助推县域主导产业持续壮大。
“庭院加工小作坊只有走上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和成熟,获得更多收益。我们将更加注重发挥村集体、县域平台和产业集聚优势,聘用专业人才分析市场供需形势,量化指标,组织订单,打造抱团发展合力,构建‘龙头公司+村集体+机加工户’三位一体新格局,改变现有农户庭院生产的‘小、乱、散’局面,在庭院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更大的利益联结。”蒋村镇党委书记曲亚栋表示。
村强民富的东力村,正准备将小法兰加工的家庭小作坊搬进产业园区呢。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