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由各种不同病因和疾病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组织缺氧、血红蛋白减少或缺陷等。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占所有贫血的50%以上。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呼吸、电子传递等生物化学反应所必需的物质。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疾病。缺铁性贫血的表现包括乏力、易倦、面色苍白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难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缺铁性贫血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其智力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下降等。儿童和青少年对铁的需求量较高,因此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对于这一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根本原因。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当机体发生气血不足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中医将贫血归属于“血虚”“虚劳”等范畴,认为贫血是由体内气血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中医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调理气血”,通过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治疗贫血的目的。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那么该如何防治儿童、青少年缺铁性贫血呢?
第一,改善饮食习惯。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防治缺铁性贫血至关重要。建议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饮食,避免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此外,饮食上应注意食物的搭配与互补,以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二,增加铁摄入。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是防治缺铁性贫血的首要措施,应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豆类等。对于已经出现贫血症状的儿童和青少年,建议适当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食物,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
第三,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如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铁吸收障碍,应积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对慢性失血引起的铁丢失过多,应积极查找失血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止血等。
第四,服用中药或联合用药。中医认为缺铁性贫血与气血不足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养血饮、阿胶浆、八珍丸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如可以将补血口服液和硫酸亚铁联合使用。
第五,针灸疗法。首先是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可以刺激身体的穴位,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贫血的目的。常用的针刺穴位有足三里、血海、气海等。其次是艾灸疗法。艾灸疗法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造血功能,从而改善贫血症状。常用的艾灸穴位有中脘、神阙、关元等。
第六,推拿疗法。首先是经络推拿。经络推拿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贫血症状。常用的经络推拿包括四肢部位的推拿和腹部的推拿。其次是穴位按摩。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按摩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贫血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按摩包括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第七,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措施。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此外,学校和幼儿园也应定期开展儿童、青少年的血红蛋白检测,及时发现贫血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儿童、青少年缺铁性贫血是一种普遍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对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防治过程中,应重视增加铁摄入、改善饮食习惯、调整生活方式、针对病因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血红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贫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家长、学校和医生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营养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贫血,以保证他们的健康生长。(作者: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