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3版:教育园地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路径探索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的教育对于我国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整体上仍有欠缺。因此要从制度保障、教学方式、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使课程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提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课程思政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西方价值观的冲击都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也是对新时代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明确目标和要求。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除了拥有一技之长,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肩负起应尽的责任,不断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出发,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分类、分层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丰富课程思政教育载体,让学生在专业课当中也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想素养,肩负起时代使命。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
  (一)缺少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课程教学方式
  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效果。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未能将思政资源充分运用,教育方式仍然比较死板、单一,部分专业知识与思政融合的方式也不够灵活,达不到课程思政的实质性效果。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要积极运用好网络资源。当前有部分教师仍习惯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会将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巧妙结合,仅仅局限于在第一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其他方式探索较少,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联通不畅。在思政资源的应用上深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调查也显示出师生对传统讲授法均还倡导,而对其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不了解或不太适应,大多还采用“照猫画虎”简单教学方式,课堂缺少教学互动,缺乏学校特点、课程特色和价值观的注入,教学案例陈旧乏味,不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主动性不强。
  (二)专业课教师思政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的课程思政包括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发展速度较快,影响较为广泛,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进程较慢,甚至停滞。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而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素养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的学历层次范围较广,受到的教育深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素养与能力的差异,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政知识储备有限,没有受过系统的思政知识学习和培训,大部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所教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且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也有个别教师对课程思政置若罔闻。所以,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知识储备迫在眉睫。
  (三)学生思政自觉性有待提高
  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单一片面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真正为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政知识”不愿做进一步探究,对课程思政缺乏信任感,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难以将德育精髓内化为自身价值,受教育程度不足。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一)提高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制度保障,加强顶层设计,让课程思政建设有理有据。高校党政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统筹整体布局,把握办学方针,掌握教学方向,对课程思政进行具体的制度保障。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科优势来明确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打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学科建设,坚实课程思政的学术基础,形成“一盘棋”的课程思政大局意识,发挥育人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广泛深人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教育教学领域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更为便利,教育目标的达成更加及时、全面和高效,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一方面,教师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无趣的课程内容用生动的教学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程知识,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兴趣,全方位打造思政校园育人格局。同时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专业微信群、QQ群、腾讯会议等让学生在线上同老师之间开展答疑解惑,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体验、分组教学、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培养学生集体学习的参与意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平稳发展就要加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教师不仅要深入掌握教学内容,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管理能力,还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思政教育课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如此,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素养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在开展思政教学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之间经常开展良性互动,通过学习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转变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
  想要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开展,除了要有目标、有内容、有要求、有督促、有管理,还要有教学评价和考核,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达到效果。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个恰当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方案,有计划的对教学质量进行正确评价。
  从教育者来看,首先,高校教师的招聘必须在党委及各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按照标准进行招聘,择优录取,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职业道德。其次,加大对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投入,扩大培训深度和广度,筛选出优秀的教师队伍。最后,利用各种激励方案,如职位晋升、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或给予相关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增加教师的成就感,这样可以使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此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从教育对象来看,以往教师通常会根据考试分数的高低对教育对象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反映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不能反映教学对象的思政素养、创新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因此必须制定一个全方位、更科学的考核方式,从几个主体和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同时采用自评和他评的考核方式,本着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多主体、多角度、多标准、多层次进行考核。
  四、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工作尚未成熟,我们应深入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制度保障、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丰富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N].人民日报,2020-5-28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3.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客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人民日报,2020-8-31
  [4]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12.8
  [5]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6]张宏彬.高职院校如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教育报,2019-4-16.
  [7]陈华栋.课程思政[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8]何玉海,于志新.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
  [9]韩喜平,肖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
  [10]韩宪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21.
  [11]段妍.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与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1(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栾芳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