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天天3 · 15

扫码公益领书:想要免费不简单

  •   “前些天领的书收到了,很满意,想领书的家长可以扫下方二维码咨询。”不久前,记者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则分享。简单询问过后了解到,这是一个可以免费领书的活动,并且,根据图片显示,所领的书籍也不是普通书本,而是制作精良的成套书籍。真的可以领到书吗?记者带着疑惑进行了调查。

    想要免费领书不简单

      记者添加了文案中的二维码好友后,询问对方如何可以免费领书?接着,记者被拉进了一个免费领书的群聊中,在群里,群主介绍:想要免费领书需要将9张规定图片和一段文字发送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文案不可以随意编辑更改,该条朋友圈也不可以屏蔽任何好友、不可随意删除,发送之后需要将截图发在群聊中等待群主点赞。收到点赞后,就可以凭着有群主点赞的截图前往一个小程序中兑换书籍。
      按照要求,记者编辑了一条消息发在朋友圈中,并且第一时间将截图发在了群中。这期间,不断有网友发送自己的朋友圈截图至群中,还不乏有焦急的网友不停咨询群主什么时候可以点赞。
      在等待2天、催促了3次后,记者终于收到了群主的点赞。紧接着,记者按照操作指示,前往一个指定的小程序中开始进行兑换。兑换页面类似于普通的购物页面,规格型号中可以选择约50种不同的书籍之一。记者精心挑选了一套儿童版中国神话故事,在提交订单时却发现需要支付15元的订单运费。一番并不简单的操作下来,最终却要支付15元运费才能领取到书籍,这样还算免费领取吗?

    免费领书并非个例

      记者带着疑问又找到了负责群主进行咨询,对方告诉记者:“我们公益领书活动已经进行过好多期了,每个月2次,群里有很多人都成功领到了,至于邮费,那是最基本的一个运输、工人打包、仓库存储的费用,书本身就是免费的。”
      为了验证真伪,最终记者还是以15元邮费的价格拍下了这套书籍。几天后,收到实物后记者发现,成套的书籍竟然只有薄薄不足5公分的厚度,拆开后的每一本也只有几页,对比之前的精美的宣传图片着实“相差甚远”。
      针对这样的结果,记者采访了一些曾经参与过此项活动的消费者,“从最开始的朋友圈广告,到最后收到实物,每个环节商家都有完美的说辞,合情合理,但这一切跟以前免费送东西、邮费自付的骗局套路简直一模一样。”“其实只要肯下功夫去电商网站中多搜搜,这样的书到处都是,而且价格都很低,根本不需要费力去做任务才能领到,甚至还享有7天无理由退货功能。”
      继续调查下去,记者发现,这样的公益领书竟不是某个商家的个例,不少发布公益领书的发起者还在不断招募“代理”,宣称花费198元的代理费后就可以加盟进公益领书组织中,小韩就曾做过这样的代理,她告诉记者:“代理公益领书确实没有什么钱赚,但是却是一种很快的引流方式,不少做自媒体和电商的人就做这样的代理,不仅帮源头商家卖了书,还给自己拉来了客户。”

    警惕免费领书骗局

      除了付邮费、质量差这些缺点,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些消费者甚至因此而造成了财产损失。今年4月,网络上一则新闻报道:一位女士就是根据朋友圈中“免费领书”的广告,在骗子的诱导下下载App,后进行了多次刷单返利任务,最终被骗6000余元。还有的则是随机抽取个别人发货,给更多参与进来的人造成可以发货的假象,而大多数消费者确是支付了运费后仍收不到货。
      调查中,记者发现,参与免费领书活动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儿童家长群体中,在商家极具诱惑的宣传文案下,让家长群体一方面非常好奇,另一方面又感到深深焦虑:大家都这么积极地给孩子领书,我也不能落后,因此很快走进商家的圈套中。
      对此,山西成诚律师事务所律师闫艳军提醒道:“近年来,‘扫码领礼物’‘点赞有奖励’‘东西免费送’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吸引许多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进入,接着进行刷单等所谓任务赚取佣金,造成了不少财产损失,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发现疑是被骗时,务必要和家人朋友多商量,也可以拨打110、96110咨询及时止损。而一旦消费者因此已经造成了财产损失,也应该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不要私下处理避免造成财产二次损失。”

    本报记者余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