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理论探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强自信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推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赓续奋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自觉传承、守正创新、自立自信、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应以自觉的立场和辩证的态度对待文化,用守正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发展文化,以积极的姿态和有效的方式传播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自觉传承、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和浩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历程,我们有诸如琴棋书画、诗词戏曲、传统节日、工艺建筑、语言文字等震古烁今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价值历久弥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和文化渊源,我们首先要做到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历史上推动了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在稳定政治秩序、维系家庭和谐、培养思想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与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自觉传承、不断发展是分不开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搬照用。”鉴别传统文化是精华还是糟粕要有科学的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腐朽落后文化要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任何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土壤,只有时代化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置于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根据人民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深度挖掘并加以改造,创造出新的时代语境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理价值和世界意义。

二、自立自信、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首先要传承,传承是前提,还要讲创新,创新是方向。[4]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批判继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他优秀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和衷共济”的智慧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中华儿女关心全人类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发展方向和人类前途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重大倡议,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繁荣进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坚守住中华文化立场,保持主体性,防止外来文化影响本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其次,在交往更频繁、交流更广泛的背景下,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吸收各国有益成果,使其与中国人民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最后,要构建具有独特中华文明标识的话语体系,保持文化自立,推进文化自信,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闪耀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J].大众考古,2022(6):88-89.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郭建宁.论坚持文化主体性与增强价值观自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79-82.(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李安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