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新时代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仅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育心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
关键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一、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意义
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青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做好青年理想信念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能够为广大青年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筑牢抵御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侵袭的“思想堤坝”,使其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为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提供坚实保障。
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青年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尤其需要青年群体志存高远、胸怀大局、担当作为。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可以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自觉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努力练就过硬本领,早日成长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思想是品行的根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发当代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否找准人生方向、定准前进航向,直接关系到青年的成长成才。对青年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促使其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深刻地认识“两个确立”的伟大意义,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汇聚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力量。
二、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青年事业取得全方位的发展进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显著。然而,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仍面临着不少现实挑战。
首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时代环境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思想形成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社会上以个人利益为基点的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着当代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导致部分青年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有可能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奉献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化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对青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单项发力困境。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缺乏系统性,需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和滴水穿石的毅力,也需要发挥多方协作、协同配合的作用,但是现实中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部分教师既缺乏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耐心与毅力,也缺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备的能力和本领,只是僵化古板地对待理想信念教育,整个教育过程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深度良性互动,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力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也影响和制约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最后,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网络“泛娱乐化”倾向的挑战。网络因其快捷灵活、资讯丰富等特点而备受大众的青睐,但网络中的“泛娱乐化”现象也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泛娱乐化”现象使部分青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导致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传播数量大,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不当言论和扭曲的价值观对青年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妨碍和影响着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路径选择
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实施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综合策略。
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夯实青年理想信念根基。一方面,要抓好青年理想信念显性教育,找准理想信念养成与青年的情感共鸣点、利益交汇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用外显的话语表达来讲述中国故事、党史故事,引导青年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1]。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需求点,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其隐性德育功能,用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协同发力,在青年心中培植下理想信念的种子,并且在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中使其生根、发芽,真正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
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拓展渠道,丰富教育形式。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协同发力、共同配合。学校层面,要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持续抓好“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培育优良家风,让青年在家庭中培养健康的旨趣和高尚的情操。社会层面,要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利用革命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要强化网络新媒体的正面引领作用,筑牢理想信念网络屏障。一方面,要充分重视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与教育,切实有效地培养当代青年科学、健康、理性、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和价值认知,让青年自己成为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督者和制止者;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即时性、共享性等优势,将网络育人功能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网络德育资源优势,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微电影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渠道,让当代青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开放大学专项课题基础研究青年项目“基于在线教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22ZXJC013Q)。
参考文献:
[1]郑蕊.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23.(作者:山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