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理论交流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摘要:本文将中国式现代化与网络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探讨对象,分析说明了网络文明建设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网络文明建设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网络文明建设的理论阐释

  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现代化一般以国家为基本地理单元,有时以某个跨国地区为基本地理单元。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表示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实现现代化是每个国家的发展目标,也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途径。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
  21世纪,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开始逐渐向数字化转型。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网络犯罪、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推进网络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网络素养等多种手段,可以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明建设水平。网络文明建设的目的是构建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没有污染的“绿色”网络环境,推动网络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2]。

二、网络文明建设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现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不仅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人们的学习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在此基础上,网络文明也成为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匠人、主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出圈”,使得许多海内外华人和国际友人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和高雅底蕴。古代文物、经典书籍也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宣传被更多人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的推荐和指引下走进图书馆、博物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网络文明建设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蕴。更为重要的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可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3]。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同时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网络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强大的人才与资金支撑,这是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国家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研究所与企业进行设备与终端研发、欢迎高科技企业来华投资生产、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加强互联网平台监管与保护等方式,保障了每一个公民都享有互联网的使用权与参与权。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也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使企业的产品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供应商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并向商家供货、消费者能够获得优质的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在满足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满足精神富有。这就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文化资源,为其带来了充足的养分与动力。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先进的文化成果,同时在互联网上分享快乐和喜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整个社会保持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当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时,其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升,这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例如移动数据和网络接入点的普及、智能手机和物联网设备的大众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等,都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网络文明建设也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赋能。网络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公民的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从多个方面推进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还在制度和社会层面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征程上,我们要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9-15(001).
  [3]徐德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5):68-73+157.(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乙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