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的运行过程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而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法治的重要内容。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我们要将“六个必须坚持”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这样才能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六个必须坚持”;法治轨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法治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包括四个关键方面: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总结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事实上,这些世界观、方法论在法律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体现,尤其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工作中,他们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接下来,我们将运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六个必须坚持”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各级人大代表应该通过调研、召开座谈会、开设网络留言板等形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在推进严格执法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因为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基层以及老百姓联系最紧密,要把握好群众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情绪,设身处地的为执法对象着想,规范执法言行,推行阳光执法以及人性化执法。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法治文明史上,我国形成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以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等一系列的重要法治思想。法治没有模型可以去模仿,迎合别人或者简单照抄就会水土不服,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在更多的时候,面对一些新情况、新困难,只能靠自己的条件、情况和能力,进行相应的法律顶层设计,然后付诸实践甚至是尝试。所以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法治道路,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思想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这其中需要守的“正”,主要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守正”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在推进科学立法过程中,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网络技术领域、太空技术领域、数字技术领域等新的应用以及新的技术快速发展,催生出诸多新的产业、新的业态以及新的模式,而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或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有一些还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在科学立法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形势进行创新。在推进严格执法过程中,执法方式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应开展柔性执法和精准执法等执法方式。在推进公正司法的过程中,要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努力让司法更加透明、更加阳光,构建与新形势下的案件审理的机制相配套的亲民便民、权责一致、开放透明、适应时代发展的司法机制。在推进全民守法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针对不同的问题在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工作方法。在立法和制定地方性法规上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新产业、新业态的法律法规或制度还不够健全,立法工作中有时还存在地域性或领域性的争权诿责情况。这些都是需要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该重不重、该严不严和查处不力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执法方式,比如“一刀切”,这些做法会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感情,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特别是从细节上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推进全民守法过程中,要聚焦将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怠,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核心要义。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应该将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并且不能简单粗暴的寄希望于短时间的速成方式,而是要制定中长期的规划去总体部署,系统发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全过程设计,系统推进,制定周密的规划,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就一定能够在法治轨道上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我们党在法治中国建设上的胸襟和气魄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不仅仅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努力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要坚持胸怀天下,就要有全球视野,具体到法治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过程中,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建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过程中,立足本国,胸怀天下,善于合作,敢于斗争。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合作,促进各国共同繁荣。
总之,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重要关键环节,自觉将“六个必须坚持”运用到法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建设平安国家、法治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市社科联2023年第一批重点课题项目“从‘六个坚持’中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编号:2023dlskzd11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董振华.从“六个坚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党建网.2022.10.28.
[4]柳华文.以党的二十大为指引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作者: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邵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