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认为“媒介即讯息”。回顾传播媒介的发展,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飞跃都会带来传播生态的变革,技术决定并影响着传播模态。而无论传播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传播都是永远存在的,这也意味着传播教育的步伐永不停歇。本文从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体现状及媒介特征入手,分析了“广播电视导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广播电视导论”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
网络传播的普及对于传媒业界和学界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影响了传播者的作业方式、受众的受传方式,更影响着学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广播电视导论”(又称为“广播电视概论”)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必须迎接时代的挑战,以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的方式作出改变[1]。
一、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体现状及媒介特征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延伸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感官体验,人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传播时代。“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样态产生的,因此难以适配网络传播媒介的规律和现状。网络传播与广播电视传播相比,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信息体量大、传受双方互动性强、多媒体、超文本等特点。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播媒介的网络化
纵观媒介发展史,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传播界的一次迭代。而传播媒介的发展并不是新一代取代上一代的过程,而是力求形成一种兼容并蓄的发展态势。在计算机技术的加持下,传统媒体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网络世界更新迭代,形成了诸如网络报纸、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台等网络化平台。传播媒介的网络化最终将传播业演变成一种融合型的新样态。
(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网络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且信息量大的特征,而且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传播是一种非线性的传播,因此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信息的传播与获取。人们可以通过无限生产和二次创作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完成一次传播行为。二次元世界的无限性使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无限碎片化与重新组合[2]。
(三)传播主体的液态化
一条完整的传播链条应当包括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与反馈。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传播的向性是单向的、固态化的,传播者的门槛极高,并且接受反馈的难度较高。而在网络技术的辅助下,传播者与接受者不仅可以频繁互动,甚至可以交换传受双方的位置,传受双方的立场可以无限转换,从固态传播变为液态传播,从而加速了相互传播与相互影响。
(四)传播形式的社交化
麦克卢汉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或者说是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网络传播技术将整个世界的传播语境变成一个地球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交流交友与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成为具有社交属性的传播行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自我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更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而网络传播时代将这种平衡打破,人们在网络世界里将自我中的本我和超我无限放大。这一转变显然阻碍了人类的社会化交往,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年轻人开始在网络社会中实现对于自我的建构已经成为客观现实。
二、“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主干偏向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内容偏少
从“广播电视导论”课程的大纲设置上来说,大多以传统媒体的史论研究为主[3]。量化研究网络课程资源的前提下,以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各类广播电视导论教材目录及课程大纲,大多围绕着从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机构的发展进行授课,尤其偏重广播与电视的历史研究。这种设置显然与当今传播业的发展不符,已经不能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发展背景。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无论是广播电视传播还是网络传播,都是比较偏重于实践操作的学科。然而,“广播电视导论”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基本在课堂内完成,学生对于传播业的观感比较间接,对于编导这样一个实操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弱,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有待提高[4]。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相对滞后
“广播电视导论”课程对于传统媒体的偏重与行业现状脱节,教材中的某些信息也与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传播现状有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社会工作产生差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三、网络传播时代“广播电视导论”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网络传播时代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是编导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全国同类型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根据传播技术史的发展规律来看,虽然网络改变了传播环境,但是传播永远存在。“广播电视导论”课程应与时俱进,合理调整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方面,首先应制定全新的培养目标。教师除讲授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基本常识外,还应精准把握网络时代传播的规律与方法,将培养全媒体、网络化、全球化的网络传播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同时调整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这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5]。其次,创新的教学实践手段与平台对于21世纪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师讲授会使这门课程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利用手机、电脑软件等教学工具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及网络空间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潘驰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导论课程探究: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32):61-63.
[2]程运麒.思想政治工作中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评《广播电视学导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3):127.
[3]郝君.重塑分阶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改革[J].传媒,2023(17):85-87.
[4]范旭阳.OBE理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课程制与项目制的结合应用[J].新闻传播,2023(15):82-84.
[5]马智宇.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18):100102+200.(作者: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 范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