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好。人们便不仅仅只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还十分重视幼儿的品格发育情况,强调通过科学手段去塑造幼儿品格,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促使幼儿真正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便要全面落实品格教育,为营造优良的品格教育环境,通过多元手段与多方合作共同实施品格指导,不断提升幼儿的素质水平,让幼儿幸福、健康地长大。文章将客观反思现阶段幼儿品格教育的现状、问题,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品格教育方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格教育;现状分析;改善策略
幼儿心理学领域已有研究证明,幼儿阶段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引导幼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我国也有着类似的俗语,如“三岁看八十”。若可在幼儿阶段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人格意识,使其形成规范的道德行为,那么则可使其在未来的成长、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素质,渐渐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民族、家庭有用的栋梁之材。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人格塑造期,切实渗透品格教育活动。
一、幼儿阶段品格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重视道德理论,忽视习惯培养
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一直强调道德理论的传授,包括幼儿教育。幼儿教师常常强调道德原则和真善美思想,但却忽略了对幼儿实际道德习惯的培养。幼儿在道德理解和感知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单纯的理论灌输难以使他们充分理解和内化道德观念,导致品格教育变得形式化。
(二)重视共性道德观念,忽视个体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更注重孩子的培养。幼儿园拥有众多学生,通常会采用通用的道德标准来观察和教育幼儿。然而,在进行品格教育活动时,教师往往没有时间深入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忽视个体幼儿的成长需求。
(三)重视校内资源,忽视家庭合作。
幼儿的行为和价值观往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与家庭合作应该更加密切,因为家长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格发展。然而,幼儿教师往往更注重校内资源,忽略了与家长分享品格教育计划的重要性。导致无法解决幼儿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因,也阻碍了家园之间的一致教育观念,使幼儿陷入矛盾中,品格发展受到影响。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品格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组织德育类实践体验活动
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幼儿的成长阅历普遍比较单一、肤浅,这意味着幼儿很难真正理解超出个人人生经历范围的品格理论,且幼儿本身就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实问题,难以通过听理论去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对此,幼儿教师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切实发展幼儿的品格意识,使其在真实生活中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约束性作用,另一方面则要保证幼儿不断丰富成长经验,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二)秉承因材施教指导思想
因材施教思想最早是由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他在古代办学时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强调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成才方式,师者应该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成长特点,据此组织正确的教育活动。这一点,在幼儿成长阶段的品格教育活动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幼儿实现健康成长的基本思想。因此,幼儿教师要始终秉承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来组织品格教育活动,既要通过统一的品格教育去丰富幼儿的道德认识,也要客观了解每个幼儿的品格发育情况,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接受针对性的品格教育熏陶,使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切实实现健康成长。在组织品格教育活动时,幼儿教师要主动分析幼儿的个体发育需求,针对性地分析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客观因素。
(三)丰富家园合作机会
家园合作是优化品格教育质量的基本方式,应该切实引导幼儿实现健康成长,也是全面优化幼儿成长环境,使得品格教育落到实处的基本策略。对此,幼儿教师便要及时组织家园合作活动,既要科学介入家庭教育指导,不断改善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也要通过家长的科学监督、积极配合去落实品格教育计划,全面优化幼儿的德育认识情况,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如此,则可进一步改善幼儿的道德认识效果,更易于健全幼儿的品格意识。在品格教育活动中,笔者会尽量引导幼儿去分享自己的活动体验,也会尽量与家长合作,共同推进品格教育活动,同时也会深度介入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全面实施品格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要关注幼儿个体需求,全面丰富家园合作活动,全方位地改善幼儿的品格发育情况。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渗透品格教育活动,组织综合实践,落实因材施教思想,科学介入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共同推进品格教育计划,真正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宁.幼儿在生活中的品格教育与学习策略探讨[J].汉字文化,2018(22):149-150.
[2]蒋亚娟.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大班幼儿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作者: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南寒街办建北幼儿园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