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真正理解美好生活。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代表了人类自由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充分觉醒和自我实践的社会关系中。新时代中,“人的本质”得以绽放,激发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充分展示了自由和平等,也是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之路,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向往。
关键词:美好生活;人的本质;自由;平等;自我呈现
一、本体论视角下美好生活
(一)自然界中的人是美好生活的起点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一样,人类的存在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在西方文化中,这一观念通常表现为上帝创造了人类,而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在许多神话故事中。这些观念反映出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相对有限,处于对自然界认知不足的阶段。那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社会文明尚未崭露头角,人们对自然界知之甚少,人类的自主性和本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当时的自由和平等,虽然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仅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多地表现为动物的生存本能,而非人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人类原始的低级自由和平等关系逐渐被打破。
(二)对象化的人是异化的主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人们开始崇拜虚无缥缈的货币,人逐渐被物化,人的本性被金钱和利益所取代,这是人类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指的是劳动,即以人性为表现的劳动,是人类用脑力和体力创造价值的过程。劳动是人类本性的自我展示方式,但实现劳动的条件有其先决条件和假设条件。先决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而假设条件则是人们处于自由和平等的状态下,其中自由被视为一种权利。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以隐晦的方式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平等。在这种体制下,人的本性逐渐被金钱追求和商品崇拜所替代。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提到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开始反思,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追求的美好生活是什么?
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美好生活
(一)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的主体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阐述了社会关系的构成,也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现实中,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对矛盾,寻求人的真正本质,人的解放便源自于现实的解放。马克思毕生探讨人类解放,以找寻人的本质,他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的不平等,并颠覆了以往哲学家只思考世界的观点,而未能找到改变世界的终极实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这一观点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人类是历史发展的前提,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的需求应该是纯粹的,不受情感因素的干扰,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除此之外的需求都被视为神秘和颠倒的世界观,市民社会只是一种观念,不应干扰人的需求。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证明了历史是由有生命的个体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历史,也没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应该从参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而不是从意识形态出发。马克思主张从直接的现实活动出发,通过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作为了解世界历史的前提。他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发展和人的本质的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本质内容是相同的。马克思认为,人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的意愿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可以不断改变和扩展周围的社会关系,从而成为类存在物。将自己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对象是人类所具备的能力,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前提。马克思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也是美好生活的主体,不可脱离现实世界,只能从人深深植根于的物质世界出发。
(二)各种社会关系是美好生活的客体
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观点,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他批评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固定化的观点,认为这违背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费尔巴哈试图通过一种预先设定的本质来定义人,将人置于某种固定的框架中,将一般性概念代替了现实个体。马克思坚信人的本质不是“预定的本质”,也不是不变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由人自己创造和不断发展的。动物只是根据自然界所赋予的生存标准生活,而人类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来生活,社会标准构成了人的本质。动物是由其种群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人类是由其社会性所决定的。马克思将人置于现实性的背景中进行研究,认为人应该以理性看待自己,并提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体的抽象存在,在其现实性中,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被定义。社会关系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基于理性的,理性就是逻辑,而逻辑关系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个体的实际社会关系被看作是固定的,个体被限制在某个特定的关系或物体中,这导致了个体的永恒化。人的本质应该被理解为类别,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普遍性,将众多个体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马克思通过实践来理解人的方式,以及解释为什么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人的本质体现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的解放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前提,也是构成“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前提,将人的类别本质提升到与自然和其他人的关系。在双向发展的社会关系中,联合体和个体相互促进,人的本质才能真正体现。人类的解放就是实现“人之为人”,实现人的自我创造、自我验证和自我实践的过程。
三、新时代“人的本质”所体现的美好生活
(一)人无限发展可能前提下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人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基础之一。这个观点表明,人类具有广阔的潜力,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首先,人的无限发展潜力表现在智力和创造力方面。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历史上的科学、艺术、文化成就都证明了这一点。人们能够不断地学习、思考、创新,开拓新的领域,解决各种问题,改善生活质量。这种无限的智力和创造力使人类有望创造更智慧、更富有创意的社会,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其次,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也为人的无限发展提供了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也在不断演进。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广泛的资源,以实现他们的潜力。例如,现代医疗技术延长了寿命,教育体系提供了广泛的知识,互联网使信息更容易获得。这一切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人和集体的梦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此外,社会的进步也体现在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演化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公平、平等、环保、社会正义等价值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这种道德进步意味着社会更倾向于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平等和冲突,提高幸福感。最后,人的无限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关联。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演化鼓励个体去探索、创新、贡献,同时也要求人们参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自由与平等的基础上的美好生活
人类应该实现自我的显现。任何目的的东西都应该实现自我显现。目标不是论证出来的,人的自由和平等是显现出来的。在平等的条件下,自由就会绽放。自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只有处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人的自由。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社会主义开放性国家的现实生活中,才会有确定之外关系,才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才会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在21世纪的中国,平等体现在社会结构中。社会生活的实践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实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过程。实践使人作为否定性的存在,使人自我沉迷。人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存在,这种动态的开放的存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可能。否定性存在从另一方面看,实质就是自由,也就是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人类达成一致,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人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自由的前提。个人和社会一致时,也是真理的自我沉迷,实践就是真理,实践通过真理表现出来,真理是人自身,只有人作为人类本质时,才会实现真理,真理的实现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表达形式。主体和客体是同时产生的,当主体创造和尊重客体时,发生主体客体化,当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时就是实践,人的本质才得以实现。人作为主体时,才能对客体进行改造,人的本质才能充分体现。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不是独立于社会关系之外的,也不是处于某种固定的状态中,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从马克思的人类本质的推理与探索过程中,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历史是把人类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因其体现着人的类本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具有意义。其实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断相适应。21世纪,我们更应该处理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理好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世界人民的安全和发展一直推进“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充分体现人类的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人类重点。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走向世界性的舞台才有真实的意义,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与发展才是美好生活的最大体现。(作者:吉林大学 杨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