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繁峙县围绕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总目标,坚持“生态发展优先、重在补齐短板、发挥集群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和“种养结合、草畜配套、适度规模、标准生产、品牌营销、持续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行政府引导下的“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农户(贫困户)+银行+保险公司”的市场化运行模式,大胆探索和尝试“分户养殖母畜、集中育肥犊畜”“小群体、大规模”等产业发展方式,全方位发力,全要素保障,全力打造产品品牌,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基本实现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优好”目标,去年年底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1.96亿元,并呈现出“一猪独大、牛羊稳增、蛋奶略减”的发展势头。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养殖场(户)达3228家,生猪存栏数达42.884万头,牛存栏4.8686万头,羊存栏19.8697万只,家禽存栏51.2932万只,粪污排放192.83万吨,粪污利用率达84%。
四面出击稳步延伸、扩展畜牧产业链——
一是多元扩张饲料生产,建起年加工能力18万吨的牧原饲料厂,玉米青贮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2022年贮量达7.86万吨,设立饲料销售门市12家,年销售能力1428吨;
二是重点突破服务设施,2020年县政府投资350万元,在金山铺乡农发村建成一座设施、功能均较为齐全的牲畜交易市场,内设交易大厅864平方米、卸牛平台4座、堆粪池2座、化粪池1座、牛舍707平方米、看牛通道328平方米、隔离区2800平方米,当年即投入营运;
三是全面推动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天河牧原安格斯肉牛分割包装年产量约达20吨,产值400万元。万锦肉牛每年向港、澳地区出口4000头左右,年创产值1亿元。繁峙县绿洲獭兔专业合作社作为集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企业,每年从本县及周边县收购2万只肉兔,屠宰、加工成“繁裕源”牌兔肉制品7-8吨,在线上线下销售,收益良好;
四是加快畜牧数字化建设。从2018年开始,以繁峙牧原为代表的大型规模化、集团化养殖公司,累计在繁峙投资建成6个人工智能生猪养殖场,还创建了一个无疫小区,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养殖效益。
七步到位强化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基础能力建设。县政府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贮备物资的更新和存贮工作,并多方筹资建起一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的具有国家标准认证资格的生化化验室,为全县广大养殖场(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二是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推动兽药经营。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和各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共有在编兽医36人,大中型养殖企业专聘专职兽医43人,社会化服务机构聘用兽医或相关从业人员48人。全县开设兽药经销门市(点)16家,主要服务附近散养户;
三是推动社会化服务机构建设。全县依法设立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8家,每家至少有6名持有防疫员资格证或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培训合格且从事动物防疫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人员。每年春秋两季,县畜牧业发展中心根据牲畜存栏情况,在县政府网站发布政府购买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信息,并采取公开选聘方式,确定社会化服务机构,并代表县政府与服务机构签订《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合同》,由选定公司开展动物集中免疫社会化服务,还建立了完整的免疫档案;
四是普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除繁峙牧原公司独家采用高温化制方式处理病死猪外,其余场(户)全部采取传统深埋发酵方式,先后两批建成无害化处理池15个,已堆满封闭9个,固庄、北龙兴、富家庄、福连坊仍、西涧岔、下浪涧6个村的仍可正常使用;
五是加强金融信贷、保险支持。县委、县政府从各类支农周转金发放到协调各银行信贷,实行全方位的支持和补助;
六是优化畜牧营销环境。历届县主要领导对畜牧业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和倾力支持,积极支持县级牲畜交易市场建设,全力打造畜产品交易平台,着力扶持产品加工销售团队,不断探索创新畜产品品牌,初步形成以“黄芪肉牛”“田园毛驴”“繁裕源”“滹润滋味”等品牌为主的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
七是强化产业政策扶持。持续实施畜牧产业奖补政策,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2286.94万元,其中,到企到户类牛、驴补贴2496.9万元,到村到合作社棚圈类补贴115906.5平方米2318.13万元,粪污堆积池补贴30座150万元,青储窖建设补贴4200立方米42万元,到企资产入股及资产收益性分红资金累计达3364万元,累计带动脱贫户分红655.98万元。其中,为全县脱贫养殖户成功开展肉牛人工授精配种7614头,发放补贴57.105万元,极大地提高了畜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增加了养殖企业和农民收入。
刘娟娟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