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追根溯源要从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入手,从育人要求与教师成长需求出发,构建师德养成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养成的理论引领力、实践滋养力和内需驱动力。本文阐述了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专业化师德培养教师队伍、构建全过程育人的师德理论课程体系、建构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要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一、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递知识、传承文化、弘扬思想、塑造灵魂等重大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开展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师范生担负着未来教育变革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作为“00后”大学生,新时代师范生处于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感受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与传统大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较大差异,他们在性格上一方面显现出自我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显现出极强的包容性。部分学生因生活阅历不够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在思想观念、独立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2]。因此,新时代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能采取“一 刀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师范生内在的自我需求,培养师范生坚定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与职业情感等师德素养,从而使其在教育实践中以师德为引导,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新时代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既要以人民教师的标准来要求师范生,帮助师范生建立职业认同感,尽力缩短师范生在刚入职时向教师转变的适应期,又要为师范生树立榜样,使其建立高尚的职业追求,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价值选择
(一)为立德树人奠定育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担。这既突出了教师在中国教育事业中所承担的关键性角色,也展现了师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引导师范生在学、思、践、悟中逐步完成思想的升华和品德修养的提升。
(二)为教师队伍改革提供动力源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其原因在于,高尚的师德修养是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所以,师范院校应注重开展师德教育,把“师德师爱”这颗种子播撒到师范生的心田里,唤起师范生的师德意识与感情,唤醒师范生的师德自觉,涵养其教育情怀,避免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师德失范现象。
(三)符合师范生个体发展内在诉求
师范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性格鲜明、思想活跃,乐于表现自己、挑战自己。受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部分师范生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易出现迷茫与困惑。而高尚的师德修养是从根本上激发师范生走出成长困境的内驱力,给师范生提供原则遵循,并帮助师范生在课堂中主动面对突发教学难题,使其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及同事的关系,引导学生正视职业倦怠问题。
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建设专业化的师德养成教育教师队伍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专业教师的指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建设专业学科知识扎实、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关键。
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3]。教师要积累深厚的与师德有关的专业知识,根据师范生今后的职业特性及实际问题开展案例教学,让师范生获得分析和解决今后教学生涯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现象及问题的技能。此外,在教学技能层面上,教师要使用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采用多种教育模式,以提高师德教学课堂对师范生的吸引力。师范生师德培养不能仅以简单说教为主,教师可以在理论教育过程中营造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师范生形成深刻的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师德的认知,使其将理论学习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要求,从而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二)构建全过程育人的师德理论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的关键。仅仅依靠短期的理论讲授或者教师单独对某一方面的师德理论作阐释,学生可能无法对这些理论产生深刻认识,难以构建出明晰的师德理论体系。因此,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要建立以长远目标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让师范生系统学习师德有关知识,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
要达到这一目的,各师范院校应从两方面入手构建全过程育人的师德理论课程体系。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师范生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到自己未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二是设置传统师德文化课程。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师德思想和师德文化,这些教育智慧在今天仍具有丰厚的时代价值。因此,师范院校应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分阶段设置传统师德文化课程,用优秀师德文化来熏陶和培养师范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为师范生良好师德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建构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
要想打破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就要建构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在师德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取多方面协同和联合组织等方式,拓展师德养成教育实践空间,促进师范生形成相关实践体验,将师德内化于个人素质之中。具体可通过如下三个方面实现:一是把实习实践当作常态化教育环节;二是开展带有必修课程的支教活动来提高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多方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合力,全面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与师德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师队伍发展和满足师范生个人成长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将继续在新时代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师德养成教育也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深入探讨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为培养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民教师、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编号20231438902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殷鑫,窦立军.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7):189-190+213.
[3]张凌洋,谢欧.论新时代师范生的师德培养[J].教师教育学报,2020(6):16-21.
作者: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罗郴悦 于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