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幼儿园日常游戏活动的合理设计与实施。“乡野童玩”这项活动正逐步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出现在幼儿园日常游戏活动中。本文以引导幼儿与自然建立相互联系为课程理念,将“乡野童玩”游戏活动中的科学对话作为促进幼儿科学思维发展的关键点,以期提升幼儿的科学思维与能力。
关键词:“乡野童玩”;科学对话;乡村教育
“乡野童玩”是儿童在乡间田野中进行的一些游戏活动的简称,其主要是在乡村现有的乡野生态文化资源中,以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建立个体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
一、文化赋能“促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最终需要归根于乡村教育振兴,村落文化是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的传承,而传承与振兴不仅需要依赖于乡规民约的自觉性,还需要依赖于乡村教育的适切性。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乡村幼儿园在生态资源富集的生活环境中,师生们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了解有着切身体会和感受。譬如,二十四节气、一年四季里的春种秋收、生产生活中的农耕器具等,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农耕生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文化赋能“促发展”是多元化的发展,以旅游为驱动带动经济,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开展文化传承。譬如,西江银匠村以文化赋能“促发展”的视角开发研究,作为银制技艺的传统村落,世代为匠者不在少数。其形成体系庞大而繁杂,从银材料的来源以及制作到银制成品的锻造过程都有着细致的分工合作,有的擅长制作银帽子,有的擅长加工银项圈。他们以不同技艺加工的成熟度和家庭经济状况为分水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文化赋能“促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发展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赋能“促发展”,于大自然中感知万物,以拳拳之心悟发展之道。乡村文化赋能,促进幼儿健康科学发展,目的在于通过唤醒幼儿与自然之间的科学对话,在乡野田间感受大自然给予的蓝天白云、麻雀雏鹰、草木随风、大地苏醒……以科学为导向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奥妙和有趣的现象。譬如,从农忙时节家家户户在田野中收稻谷的情景中,我们能总能看到幼儿跟随父母一起下田玩耍的身影。稻谷从生长到丰收的整个过程中蕴含着温度及光照、病虫害防治、引水灌溉等知识,稻米的高度和稻田的排列组合形式也可以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素材。这是一个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活动资源,在“乡野童玩”中,幼儿可以身临其境地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知自然,与其对话。
二、乡间田野“田字格”
田字格的定义从文字书写的规范模板到成为教育理念,走过了乡间田野。田字格乡土人本教育理念指的是“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乡村幼儿不仅要有乡土观、自然观,还要有未来观,因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田字格公益发起人肖诗坚曾论述乡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对于乡村儿童来说,有了“四大支柱”,才能“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1]。在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乡村教育立足乡土,以乡间田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教育资源,在乡村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教师应对幼儿因身边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感受给予恰当引导和启发,从走向田野的身临其境到回归课程的科学对话,从以幼儿为本的游戏活动中探索幼儿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在活动过程中求“同”存“异”,以活动生成性目标联动子目标,求科学化健康发展的“同”、存多元化个性发展的“异”,立足乡土,走向田野。
三、乡野田间“稻花香”
贵州稻作文化纪中的开栏语曾写道:“稻可‘道’,非‘常稻’。”乡野田间的稻花香里所蕴含的农耕智慧和农业生产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民俗节日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譬如,吃新节中的稻谷抽穗,以摘稻苞祭祀的方式用以祈求一年中稻作物的丰收。摘稻苞需要对稻苞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它是嫩芽似的枝叶,连结在稻梗里,轻轻一剥就能听到“嘶嘶”的声音,嫩绿的稻苞籽映入眼帘,不经意间散发出一阵阵稻苞的清新气息,在一片片嫩绿色的稻田里穿梭。乡野田间的稻花香是童年记忆嗅觉中的一味清新剂,立足于乡土、穿梭于田野,科学对话不应止于浅层的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环境中寄托的情感。
乡野田间“稻花香”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嗅觉感知稻花的香味,因认知得知“稻花香”的概念。幼儿赋予稻谷“生命”的情感,亲昵地把稻作物称作“稻宝宝”,以其认知经验为基础去感触世界,这也是一种科学对话。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畅游,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之心得到一个科学的引导,从而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幼儿科学思维的萌芽为导向,在乡野田间促发展,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自主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科学对话“你我它”
科学对话“你我它”以三方视角为基础,是通过三种人称的不同感知表述出来的一种基于科学的对话。个体差异性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上的融会贯通,类似于三方的小型辩论或者倾诉并且给予意见或建议的过程,它是多元意识中的一种碰撞和汇聚。
乡村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的科学对话,对于幼儿来说是区域限制的也是区域发展的。例如开展“树叶宝宝怎么变黄啦”的课程活动,在教学准备上教师要准备相应数量的量杯和捣碎罐用以科学实验,在活动中以不同的导入方式,引导幼儿对其产生探索的驱动力,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切的引导,使幼儿认识到树叶从绿变黄是因色素沉淀的比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现象。科学对话以科学活动为出发点,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领域活动中,以对话的形式开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这些知识。从“学科学”到“用科学”活动进阶,意在培养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唤醒幼儿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渴望,引导他们释放出自然天性,并与身边的自然环境建立联系。
五、结束语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乡野童玩”特色活动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在乡村田野中接触自然万物,调动所有感官感受鸟语花香、风声细雨,享受自然慷慨的馈赠。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诗坚.乡村为什么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J].中国乡村发现,2021(3):115-123.(作者:贵州民族大学 顾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