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煤运焦可是实现焦不露天,煤不落地。焦化废水一番生态处理,又被回到了企业重新循环利用……10月27日,记者跟随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走进清徐经济开发区,通过看山西晋煤铁路物流有限公司专用铁路改扩建项目,清徐泓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项目),看到这里在绿色低碳循环的指导下,做精做细低碳循环产业上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晋煤物流“公转铁”:“焦不露天,煤不落地”
当日上午,走进山西晋煤物流铁路专用线改扩建项目,一列运煤专列正经过这里,向西疾驰而去。从这里往北,几条铁路线自东一路向西不断延伸着。其项目于2020年11月经省发改委核准批复,建设2条机车整备线、6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3条焦仓装车线、3条翻车机卸车线以及各线路附属的房建、接触网、通信、信息、电力等配套工程。
为响应国家“公转铁”政策和关于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量的相关要求,进一步降低周边企业运输成本,由“梗阳”“美锦”“亚鑫”共同投资,在山西晋煤物流铁路专用线改扩建项目外部,建设相关配套项目工程。
当日,该项目的工程部负责人张世武介绍,其项目目前已经建成6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2条机车整备线。项目一旦完全建成,其铁路的运输能力将有年运输1200万吨,提升到2800万吨。届时将完全实现“焦不露天,煤不落地”的新局面。
站外配套项目工程主要建设3条焦仓装车线、3条翻车机卸车线配套的焦缓冲仓、煤缓冲仓、管式皮带通廊、综合转运站、火车翻车机、定容装车设备、桥涵、房建、电力等。沿着其中的一条铁轨,向西延伸近千米,铁轨的一截被2#火车专车仓所覆盖。项目工程部负责人张世武告诉记者,“焦不露天,煤不落地”就是在这里实现的,企业所生产出来的煤焦直接通过皮带运输到火车专车仓,然后直接进入火车车皮的清洁运输。这一举措,可减少80%的煤粉灰污染。
该项目综合部负责魏娜介绍,在大力推进“公转铁”项目建设,中长距离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例将达到80%以上。专用铁路改造后,采用铁路运输,既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需求,保证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而且能降低能源消耗。汽车运输载重时油耗35~40升/100公里,空车油耗约20升/100公里。火车运输适合长途和大运量运输,“公转铁”每1亿吨·公里货运量,能减排7500吨二氧化碳、80吨氮氧化物、4吨颗粒物。铁路运输优势明显,能一条龙地从煤源地到消耗地大运量、环保、快速、及时、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输,创造最好的企业、地方、铁路和社会效益。
清徐泓博污水处理:废水“零排放”循环用
走进清徐泓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一层,大厅桌子上陈列着7个玻璃瓶子,一字横开。从左向右是生化二沉池和生化混沉池的水、活性炭和阳床出水,再到产品水。5个玻璃瓶子很直观地看到,焦化水经过水处理变成产品水,再被企业重新利用的这么一个过程。而很难想象,最后的2个玻璃所装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是经过水处理被其提取工业副产品。
清徐泓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安康介绍,该水处理企业是由“梗阳”“美锦”“亚鑫”合资组建,作为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园区的配套公众及辅助设施,主要处理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当初项目设计的初衷市“将焦化水进行到底,让环保成为生产力。”
在该公司膜处理车间,一台台膜装置蔚为壮观。膜装置模组件数270支,额定生产水每小时173立方米。经过处理的焦化废水从车间内的一根主管澎涌而出。王安康引以为傲地告诉记者,其公司日处理的焦化废水约1.3万吨,每日可从废水出提取出氯化钠和硫酸钠约70吨。从这个出口生产出来的水就可以直接为园区内的工业企业所利用。从工业企业(“梗阳”“美锦”和“亚鑫”)生产出来的焦化废水通过管网进入水处理厂,水处理厂又通过管网循环到企业,这个闭环是从有害到无害,从污染到零排放的过程。这即便放置于亚洲,也是首屈一指的。
据了解,该项目设计总处理能力为3万m3/d。目前,已具备年处理废水766.5万吨的生产能力。经处理的中水全部供生产企业回用,满足并优于《工业循环水处理设计规范》(GB/T50050-2017)再生水用于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达标率100%,每年可节约用水712.85万吨。公司年产氯化钠3.6万吨、硫酸钠1.2万吨,每年可削减CODCr总量约2.512万吨、TN总量约0.19万吨、NH3-N总量约0.076万吨。
山西晋煤铁路物流有限公司专用铁路改扩建项目和清徐泓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的采访所见,只是清徐经济开发区在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和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如今,该区已被列为全国20个“十四五”时期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之一,并入选全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今年又被评为全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目前,清徐经济开发区正秉承“首尾相连、吃干榨净、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从源头削减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优化循环链条为关键点,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环环相扣、物尽其用,协同推进,为山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生态环境支撑。
本报记者阎建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