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电影全面复苏的关键之年,暑期档以206.18亿元票房成绩高位收官,提振了行业信心,释放了积极信号,涌现出《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消失的她》等多部爆款作品,笔者将对暑期档动画电影、现实题材电影、进口大片三大主要板块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暑期档;动画;现实题材;进口片;市场
2023年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中国电影业实现全面复苏的关键之年。得益于国家政策对电影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逐步回归正轨,由复苏趋向稳定,更在2023年暑期档开始向持续向好的发展方向坚定迈进。2023年暑期档以206.18亿总票房创造内地暑期档历史新高,不仅拉动了电影市场发展,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在整体质量上有了长足进步。根据灯塔App数据显示,2023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共上映影片140部(包括动画电影25部,不含未定档影片),其中国产影片122部(包括港澳台影片5部《别叫我“赌神”》《扫毒3:人在天涯》《野蛮人入侵》《最遗憾是错过你》《绝地追击》,动画电影18部),进口影片18部(包括中美合拍片1部《巨齿鲨2:深渊》,动画电影7部)。截至8月31日21时,2023年暑期档粗报票房206.18亿,远超此前最高纪录的177亿元。同时,总观影人次也达到5.04亿,总场次3460.7万,均创中国影史暑期档新纪录。暑期档爆款频出,动画电影、现实题材、进口大片是今年暑期档三大主要板块。
一、动画电影:星光点点
对近年来暑期档进行横向对比观察,除个别现象级电影外,国产动画电影在“暑期档”的整体表现并不十分出色。相比之下,2023年暑期档是国产动画发力的夏天,给暑期档动画电影打了一针强心剂。暑期档开端恰逢六一儿童节,由进口片打头阵,《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和《天空之城》双双票房破亿。国产动画电影紧随发力,电影《巧虎奇幻舞台历险记》在观影方式上积极探索,位列六一档第三。7月,《长安三万里》在上映第9天登顶票房日冠,打破过去三年动画片票房纪录;《茶啊二中》开拓青春题材,票房同样较为可观。
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立足我国传统文化,用工业化的电影制作手法、时代性的电影视听语言链接了国学、文学和史学,以传统人物李白和高适的友情故事为开端,尽力将盛唐时期文化、民俗、风景等还原出来,引发了多圈层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展现了独属于中国电影的东方之美,为我们示范了如何用好中国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种新奇的碰撞与融合,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大片能够走出去,成为我们中国动画电影的名片。《“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扶持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的动画电影”。根据灯塔App数据显示,近十年(2014-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共31部,其中12部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过10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共4部,其中3部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分别为《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姜子牙》。
与《长安三万里》上亿元的大制作不太一样,动画电影《茶啊二中》靠一千万的小成本在暑期档实现突围。该片聚焦千千万万观众都熟悉的“中学生活”,酷暑下和孩子们一同走进影院放松的同时,孩子们照着“青春的镜子”,家长们则在其中找到“心灵的港湾”。加上其方言特色,整体观感趣意盎然,人民日报点赞其“用电影语言讲好家乡故事”。《茶啊二中》让广大观众看到了国产动漫除了传统文化题材以外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商业价值。这部动画虽然在资金投入和故事设定上不像《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那般宏大,但却在有限的成本下,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和回报,不仅取得媲美《长安三万里》的评分,还在票房上超越了《雄狮少年》,可谓一部兼顾情怀和商业属性的佳作。
二、现实题材:大放异彩
今年暑期档,一批关照当下、切中社会痛点与热点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横空出世:改编自社会新闻、揭开网络诈骗内幕的《孤注一掷》;聚焦女性互助、两性话题的《消失的她》;改编自真实事件、关怀山区儿童的体育励志片《八角笼中》;记录青年街舞社团、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梦的励志片《热烈》;剖析当代教育问题、关注“鸡娃”现象的《学爸》;关注老龄化社会下当代老人精神需求的温情片《我爱你》;聚焦女性困境、审视家庭暴力问题的《我经过风暴》《最后的真相》;颂扬山区支教奉献精神的《远山花开》……影片涵盖青少年儿童、中年、老年、女性等不同受众群体以及教育、婚姻、养老等多种社会议题。
这些影片以影像化语言叩问现实,用类型化方式进行包装,再加上成功的情绪营销与破圈营销,引发了极强的社会关注度和讨论度,吸引了众多平时不进影院的增量用户,成就了今年暑期档一场意料之外的观影热潮。电影创作者们在这个暑期档,用电影传导了社会议题,用现实主义题材点燃了观众的情绪共鸣。上述影片均从社会事件和社会话题入手,折射社会和人物的多面性,情节丰富多变,吸引观众代入剧情,与之共情共鸣。
片方也通过采用大量营销手段,围绕影片剧情、演员表演和宣发展开营销,涵盖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和平台,使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都开启了对剧情、演员等相关话题的讨论,让观众与更多相似观点的陌生人情绪共鸣,维持电影热度,使得影片成功出圈。现实题材影片没有工业化的视觉奇观,胜出靠的是题材和故事以及反映社会议题的真诚。美国社会学家卡茨曾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影片看后带来的相关话题讨论,使得广大观众在其中获得一定的情绪价值。无论是《消失的她》中热恋中的妻子、《八角笼中》中底层的教练,还是《孤注一掷》中辞职后被骗的程序员,都是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平民化处理,他们代替观众阐发了现代人心中复杂的情感,如恐婚、职场霸凌、阶级无力感等,受众能从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身上看到自身,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借由主人公在电影中解决问题来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满足不同受众情感的多样化诉求。影片的审美价值恰恰在于它通过多层次刻画人性的不足来彰显其深厚的现实人文主义情怀,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情感伦理基础。
三、进口大片:黯然失色
2023暑期档进口片数量较2022年有所回升,但仍不及疫情前。此前,进口大片的表现其实刚刚有了起色,3月底开始,《铃芽之旅》《灌篮高手》《银河护卫队3》《速度与激情10》等进口片渐渐赢回了一些观众口碑。但暑期档与国产片繁荣相对的是进口片的普遍乏力。今年暑期档进口片有《巨齿鲨2:深渊》《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奥本海默》《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芭比》《闪电侠》《奇迹少女》等,涉及到美国、法国、德国、哥伦比亚、日本、泰国等国家,数量不少但整体表现不佳。
多家海外媒体针对这一现象做了评论,美国知名杂志《Variety》表示“中国的国产片依然将进口片杀了个措手不及。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卡司进口片,如今在中国观众的审美下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华尔街日报》也报道称,目前一些好莱坞制片人“显然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境地……不应该再抱着那种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中国影迷买单的想法,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时代已经过去了。”按理说,暑期档“热”片不少,主创阵容也堪称亮眼。有汤姆·克鲁斯等这种长红又能“打”的演员坐镇,加上变形金刚、蜘蛛侠等近年来十分卖座和强商业价值的经典IP,原以为“胜券在握”却“马失前蹄”。打情怀牌、总是正派与反派对抗、用一种模式反复出续集……这些“套路”导致昔日进口片“一家独大”的风光不复存在。这些贩卖情怀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无论是搬出新成员耍酷的《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还是被拆分开来下场捞金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甚至是曾被寄予厚望最终却被频频吐槽的《巨齿鲨2:深渊》,几乎都没有在中国暑期档的电影市场激起像样的浪花。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曾分析道,“近年来,好莱坞商业片在中国之所以风光不再,究其根本,还是电影观众对于单纯商业娱乐影片的不满足。有些人文性和社会性议题的国产影片,恰恰是对民生和阶层主题的真诚思考和艺术呈现,打动了中国观众,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成功。”一些好莱坞商业大片在剧情方面慢慢陷入套路化的怪圈,缺乏创新能力,雷同的故事模板也使这些影片失去新鲜感和神秘感,对观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语
2023暑期档落下帷幕,中国电影市场在体量和质量上都恢复到了令电影人振奋、令电影爱好者欣喜的繁荣高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为中国电影事业指明了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暑期档票房前五分别为《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八角笼中》和《长安三万里》,均突破十亿大关,且皆为国产电影。更难能可贵的是,五部电影类型多元,这说明国产影片崛起后的电影市场,不再是一部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独占鳌头,而是多种题材百花齐放,美美与共。从健全电影市场运作机制和营造健康有序的当代电影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多类型的电影交相辉映、各领风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电影艺术类型创作与转型的良好势头,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电影类型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跨文化视域下中外合拍动画片研究》(DM2022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N].中国电影报,2021-11-17(001).
[2]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2022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2.
[3]翁旸.高位收官市场向好:2023年暑期档电影市场观察[J].中国电影市场,2023(10):4-10.(作者:江西科技学院里士满传媒学院 卢武;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章璐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徐毓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