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心理都会出现快速且显著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渴望自我独立,并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更多地寻求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另一方面,受到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的影响,这个时期也是一些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高发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青少年;校园霸凌;成因;干预措施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逐渐从父母的保护中独立出来,走向社会的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获得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自信心,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内涵
同伴关系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与同龄人或者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共同活动的、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从家庭的保护中脱离出来,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更加渴望与同龄人交往,并希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同和肯定。
(二)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
同伴关系是有好坏之分的,可以分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不良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为同伴接纳程度高,不良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为同伴拒绝。处于不良同伴关系中的青少年通常不被认可,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社交技能匮乏,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
二、校园霸凌行为
校园霸凌多指发生在校园内部的、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精神伤害或财产损失等的事件。校园霸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失范行为,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三、同伴关系角度下青少年校园霸凌的成因
(一)同伴拒绝对青少年情绪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处于中学阶段,个别青少年由于情绪感知能力较差,缺乏共情能力等原因,极易被同伴拒绝。在这个阶段,一旦出现同伴拒绝,会让青少年暴躁易怒,更有甚者,会对其他同伴产生敌对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青少年的认知发生偏移和错位,吞噬青少年的理智,成为诱发校园霸凌等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二)同伴拒绝对青少年行为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被同伴拒绝的青少年,为了获得认同感或者为发泄不满情绪,他们往往会故意作出违反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且青少年的模仿性极强,受不良同伴群体中其他不良少年的影响,会使用暴力或攻击手段解决问题,以获得成就感和征服欲。
四、同伴关系角度下青少年校园霸凌的干预措施
(一)家庭方面
1.营造平等家庭氛围,培养社交技能。父母应创建平等家庭环境,将教育与爱结合,帮助青少年培养社交技能,提高情绪感知力和共情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同伴关系。
2.关注青少年同伴交往,避免不良影响。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沟通,关注他们的同伴关系,防止不良同伴的影响,避免产生价值观偏差和校园霸凌等问题。父母还应理解孩子的情绪,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孩子宣泄负面情绪,同时教授正确的社交技巧,帮助孩子解决同伴关系中的问题。
(二)学校方面
1. 开展相关课程及课外活动,为青少年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学校是青少年同伴交往的主要场所。学校可以为青少年创设温馨和谐、互帮互助的校园环境,帮助青少年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其育人功能,开展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相关课程,教授与同伴交往需要的社交技巧,解答与同伴交往的困惑,帮助青少年正确地处理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通过活动使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校合作,引导不良同伴关系向良好同伴关系转化,严肃处理校园霸凌行为。“预防”“控制”“转化”是处理不良同伴关系的三大思路。在不良同伴群体形成之前,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同伴关系、心理辅导等课程等帮助学生处理与同伴交往中的不愉快,解疑答惑,引导学生正常交往,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教师层面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教授社交技能,培养青少年在同伴交往中的情绪感知力和共情能力;其次,在处理同伴关系问题时,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等方法,正确处理校园霸凌行为。
五、结语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青少年产生负面情绪,导致校园霸凌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影响青少年的一生。我们必须从家庭、学校、教师等层面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干预,转化其不良行为,培养其社交技能,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葛蕴仪,徐水晶.从家庭教育视角分析青少年校园霸凌心理成因及干预对策[J].校园心理,2021,19(02):143-145.
[2]张玮玮,朱莉琪.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21,29(08):1462-1471.(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