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走进艺术圣殿 仰望千年经典(上)

——“仰望经典”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临摹展综述

  • 展览现场

  •   


      守护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9月21日下午,太原市工人文化宫广场人流如织,群贤毕至。一块以长子县法兴寺北宋法光地菩萨头像和唐周昉《簪花仕女图》里的仕女为背景图案的大型广告牌矗立着,由中宣部原副部长胡振民题写的“仰望经典”金色大字分外引人注目。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来自省城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大家,参加全省关工委青少年党史教育经验交流会的同志,来自全国各美术院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获奖及入展作者,来自省城各大专院校书画专业的学生,兴高采烈济济一堂,“仰望经典”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临摹展暨颁奖典礼拉开帷幕。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振民,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志川,山西省关工委主任、本次展览组委会主任李政文,山西省关工委执行主任安焕晓,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安和,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山西大众书画院院长王雅安,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姜新文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经典,是湖北云梦一间小屋里如豆的油灯,一位叫喜的秦国小吏,翩翩移动的笔尖。一千余枚秦代的竹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经典,更为我们揭开了多少历史的尘烟。经典,是《峄山刻石》的流光与使转,车同轨,书同文,丞相李斯,以铁画和银钩展现了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传承。经典,是何尊内那十二行深深浅浅的铭文,‘宅兹中国’,是民族记忆中,第一声对‘中国’的呼喊……”主持人饱满深情地朗诵书法家赵维勇创作的颁奖词《让我们仰望经典》,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的诵读令全场嘉宾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如雷掌声经久不息,诗情画意墨韵在大剧场内充溢弥漫。
      本届活动共征集作品1211件,其中绘画作品470件,书法作品668件,雕塑作品73件。作者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70余所美术院校和美术教育机构、研究单位。据展览组委会介绍,本次活动对参展作者和具体临摹的作品都有严格要求标准,绘画类的作者均须为全国各省或中国美协会员或美术院校的在读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所临摹作品都是载入中国美术史的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作品要求通临原作,尺幅要求与原作相同。
      展览评审委员会主任、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张铁锁介绍展览情况时说:“此次‘仰望经典’临摹展,我们将古代绘画、书法、雕塑三个艺术形式,放在同一个展厅同时展出,尚属近年来首次!此次活动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系统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时,本次临摹展将全国艺术院校绘画、书法、雕塑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作为参展作者主体,其本身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向祖国优秀艺术经典学习、实践的体验。”
      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政文说:“‘仰望经典’大型书、画、塑综合临摹展是一次以全国性的高校青年艺术精英为主体,广大社会美术爱好者踊跃参与的一次高层次文化活动;是山西关工委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的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支持开展的一项独创性的活动。”
      颁奖典礼结束后,胡振民宣布“仰望经典”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临摹展开幕。
      这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也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深度对话。富丽堂皇的展厅,289件传世名作临摹作品交相辉映、流光溢彩、璀灿夺目。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来源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始终参加和推动着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各个发展阶段。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象征。
      中国的绘画,可从伏羲氏造八卦说起。这八卦配合起来,可以表象宇宙间种种事物的形和意。
      孔子曾看见周的明堂壁上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
      汉末曹植论画“礼教-政教”功能所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从色彩学的角度,中国山水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青绿山水,一种是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早在隋唐时代已经取得很高成就,五代、两宋获得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些著名的画家和作品。王希孟是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代表北宋宫廷画院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高51.5cm,长1191.5cm。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题跋,尾纸有元朝李溥光的题跋。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徽宗政和三年四月,天才少年、18岁的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在徽宗的亲授下,绘成旷世绝作《千里江山图》,不久英年早逝,成为千古绝唱。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只公开展出过三次的《千里江山图》,本次展览作为特展作品,临摹作者郑淑芳说她过去临摹局部没觉得辛苦,这次通临全卷始觉工程浩大。首先用绢用墨用笔用颜料等各项材料就需十分考究,开始动笔后,仅过铅稿就花费了三个月时间,待勾墨稿已是跨年,到可以进入上色阶段已是今年的五月份,为赶进度,曾利用中午午休时间匆匆来去于工作室和单位,几次差点晕倒,才稍缓节奏。《千里江山图》的魅力在于你走进去了,就不想出来,它不仅仅是青绿山水的经典与代表,画中的线条同样具有丰富的变化,浓淡干湿焦,墨色的层次分明在勾线完成后就已大放异彩,层峦叠嶂,起伏连绵,加之烟波浩渺,在此时即令人神往。而进入上色阶段后,更是发觉画面中光影的精妙,树有影,人有影,山石有明暗,亭台楼榭无不将光影表现得尽致。为使画面通透,在用色上慎之又慎,惟怕过之令色滞,亦是十数遍地罩染,在山色上为使其有浓厚苍莽的生机,都是一遍一遍地积染。郑淑芳表示,今日得以展现在观者面前的这一部分,与原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却也只能是在下一步的临摹中继续探索、学习,能得经典之万一,能为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心力足矣。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高24.8cm,长528.7cm,藏故宫博物院。本次临摹展,一共有一等奖获得者易凡、二等奖获得者张子鸣、三等奖获得者信瑞婕、入展作者陈波的四幅作品入选。
      山西大学研究生信瑞婕耗时两个多月完成了《清明上河图》,她说:“在那些夜晚里,我趴在地上,看着画作慢慢成形,疲惫与成就感拉扯着我,这样的感受一直到作品完成的最后一刻,我在灯下看着这幅长卷,我的心与汴河百姓一起波澜壮阔。”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画卷,它的存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艺术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等奖获得者李菲说,《游春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山水画承上启下的代表作品,不仅仅在于画面呈现的内容,更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了于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艺术特点。全图无处不展现着一种空间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现着自然界的交替、交换与重叠。
      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山西沁水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荆浩,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其传世名作《匡庐图》为绢本墨笔画,图上有南宋高宗赵构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另有元人韩屿和柯九思两人题诗,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次展览共有三幅《匡庐图》临摹作品展出。作者分别是三等奖获得者郝彩红、入展作者许金宝和康志杰。康志杰说他第一次见《匡庐图》便被其中的山色水景所震撼,仿佛画家坐在云端远处所画,感觉画面有一种极强的纵深感,是一种全景的收录,与现在的超大视角有所相似。且画中技法多样,难以捉摸,在临摹之中有不少难度。其中的山水各有特色,体现了多样的山川,水色流通贯穿画面,仿佛有江上之清风。
      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国宝级文物、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于1350年创作,为纸本水墨画,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富春山居图》本次展览共展出四幅临摹作品,作者分别是一等奖获得者李家慧、三等奖获得者季雪慧、入展作者白光君和范芙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李家慧说起这次的临摹体验,深切体会到是与古人黄公望,也是与城市之外自然山水的一场对话。在这次长时间临摹过程中沉下心,来体会古人的笔墨,使自己受益和体会良多,增强了自己对笔墨及山石草木表现方法的理解,从而做到古为今用,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创作中去。
      《八十七神仙卷》是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气韵生动”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该画作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画家运用了大量长线条表现出仙人的飘逸之感,巧妙运用长短对比、疏密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与人物彼此联系又区别开来,用线条来营造出画面处与空白处的对比。该画作为白描作品,虽未着任何色彩,但由线条营造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整个画面丝毫不显得单调,充满了空间表现力,人物显现出迎风起舞、衣袂飘飘的动感,给人一种缤纷的感受。
      共有三幅临摹作品入展,作者是一等奖获得者熊文勇、优秀奖获得者范桂立、入展作者吴凯铭。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本科生吴凯铭说,这一幅《八十七神仙卷》是他在大二期间的结课临摹作业,着手临摹就被它的难度系数所震惊,临摹过程中一度想要放弃,最后还是坚持完成了临摹。《八十七神仙卷》内容丰富,对控笔的要求也很高。作品以独特的白描手法,充分发掘了线条的流动感,立足于东方绘画体系对线条的精妙把握,采用了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和钉头鼠尾描等线描技法,整个画面在万千绵密又灵动的线条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富有震撼力,是中国绘画“骨法用笔”的完美诠释。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晋文公复国图》,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北宋赵佶的《写生翎毛图》,赵佶摹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明边景昭的《竹鹤图》,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167件绘画临摹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观者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还早。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毛公鼎和散氏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2800年前,周宣王为表彰虢国季子白的战功,用青铜器特制一盘,赏赐给季子白,被称为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现珍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呈长方形,盘底刻有111字的铭文,是西周艺术的珍品。河北美术学院本科生赵爱梨在临摹虢季子白盘铭文过程中,详细了解西周文化,仔细校看111字的铭文,她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片写的叫“版牍”。它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国文字的主要书写载体。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未完待续)

    作者:山西日报社 史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