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市场新潮

社区医院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 图片来自于网络

  •   73岁的王成良身体不适,第一时间联系的不是儿女,而是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陈瑶。“陈大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医术高、有耐心,我问了好多问题,她永远都笑呵呵解答,百问不烦。”
      出门能看病,在家问医生。记者近日在沈阳市和平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发现,面对老年人看病需求激增、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难题,沈阳持续加强社区医院建设,越来越多叫好又叫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由于缺岗、缺编、缺钱,许多社区医院仍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如何留人,正成为国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面临的挑战。
      近期,记者走进和平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小”社区医院在基层发挥了大作用。小病、常见病能在家门口诊治,越来越多居民的就医体验不断改善,健康管理效果大幅提升。
      不少居民都有叫得出名、记挂在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上5时,大部分人尚在睡梦中,沈阳市和平区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瑶已开始准备工作。她轻敲手机,随着“今日出诊”四个字同步发到四个居民微信群,一条条咨询不断在群里跳出:“陈医生,我心脏又不太好”“这几样药能一起吃吗”……四个微信群里,都是她的签约居民。
      截至目前,陈瑶团队个性化签约患者累计已超8600人次,和平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的73个家庭医生团队已进入1579个居民微信群,24小时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记者发现,和平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到居民欢迎,同时,也存在缺岗、缺编、缺钱的问题。“三缺”是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的共性难题。
      一是岗位设置比例过低、岗位等级聘用年限长。一方面,高、中级岗位比例过低,职业发展前景受限;另一方面,岗位等级聘用受入编工作年限限制。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和平区下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有136名考取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因岗位设置比例限制,无法聘用到相应岗位。
      “聘用到相应岗位最短需要1年,最长需要8年。所以很多同事等不起,都走了。”陈莹说,如今国内不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招聘方式、职称评审方式让众多业务骨干流向大医院,大医院的“虹吸效应”日趋明显。
      二是编制少,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量越来越大,人员编制却很少调整。为缓解任务压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通过公益性岗位、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方式招聘编外人员进行补充,甚至有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编外人员。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大、缺乏激励机制,加上填报表格、入户随访等工作任务繁杂琐碎,导致基层医护工作者的留存率较低。
      三是医疗收入少,基层工作人员待遇较差。在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靠公共财政支持,但是在收入分配上,绩效考核机制并未特别倾斜。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公共卫生、超声影像、康复和精神卫生等专业岗位无法招聘到相应人员;人力资源在不同区域、城乡之间配置不均衡,个别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好医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超期服役、老化,基层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合理核定编制岗位,选聘放射医学等方向专业人才;弱化论文、课题等分数占比,将基层服务年数、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表现优秀者可优先晋升;中央财政人才支持项目向基层倾斜,弥补现存的绩效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强化医联体服务模式建设。一些一线医护人员认为,目前医联体建设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医联体内绩效分配、财政支撑等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联体发展缺乏持续动力。长效发挥医联体制度优势,还需医保、财政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从上至下促进“财通、医通、人通”。

    于力 于也童 刘艺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