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适应时代的变革,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将柔性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本研究深入分析与探讨了事业单位中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变与创新,旨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在人力资源领域引入柔性管理,事业单位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环境,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应变能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已不再适用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资源现状,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必然。而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法,在人力资源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事业单位通常有着规范、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这一框架内进行。因此,如何在坚守规章制度要求的基础上灵活应对组织内外部变化,提高人力资源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成为事业单位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事业单位中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变与创新,以期为事业单位管理者提供可行的管理策略和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能。
一、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柔性”一词最早被用在工业生产方面,主要描述的是生产系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柔性化管理主要强调启发式、变通式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包括尊重组织员工、尊重工作人员的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动,在保证尊重的基础上使用柔性管理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1]。可以看出,柔性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尽可能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关注员工的基本需求,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人员管理的过程中,柔性人力资源规划设计主要囊括员工技能的灵活应用和员工行为的弹性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人才个体价值。
二、事业单位中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要求较严格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通常有着规范、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比如政府公务员管理规定、招聘程序规范以及组织运作和员工管理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首先,规章制度对于事业单位招聘程序的规范和约束较为严格。传统的管理规定和招聘制度往往对程序和招聘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上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刚性的招聘规定可能使得事业单位对于具有跨领域专业技能或新兴领域经验的人才引入存在难度,制约了对于多元人才的吸引和利用。其次,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内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规定中关于晋升和绩效考核的规定偏向传统的管理理念,缺乏对于柔性管理中灵活的晋升途径和绩效评估的规范[2]。
(二)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的考核制度往往偏向刚性,即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绩效考核有着较多硬性规定。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通常沿用传统的公务员考核体系,强调职务层级和资历的评价,对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关注较少,这导致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潜力较难被充分挖掘和激发。另一方面,传统的晋升和薪酬激励机制往往基于职务级别和工龄等硬性指标设定,无法很好地反映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贡献和价值[3]。此外,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公共服务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也使得考核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事业单位应变能力的提升。
(三)传统管理文化的阻碍
传统管理文化通常根植于固化的组织结构以及僵化的工作流程,这些传统观念和实践形成了一种固有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理念的创新存在困难。这种传统模式往往强调明确的层级制度,与柔性管理所强调的平等、开放的理念存在差异。
三、创新事业单位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借助柔性管理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柔性管理,事业单位能够更加灵敏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多元化需求,促使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4]。就目前来说,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进程相对滞后,管理体制较为死板,这容易导致规划工作变得主观化和片面化,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性[5]。而柔性管理不仅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且可以不断优化和调整管理模式,弥补刚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这一管理理念在动态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调配速度,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其更贴合现代化工作环境和员工需求。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层级束缚,鼓励组织内各层次的员工更为直接地沟通和协作。这种打破层级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效率,还构建了灵活、开放、激励的管理氛围,使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服务公众,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
(二)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机制
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整体绩效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发展。传统的绩效考核往往过于依赖硬性指标,难以全面评估员工在柔性工作环境中的表现。因此,在柔性管理理念下,事业单位可以引入更为灵活、个性化的绩效指标,包括项目完成质量、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性等方面的评估,以更全面地反映员工在柔性管理下的工作贡献。同时,还可以引入基于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考核指标,设置良好细致的晋升体系及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关注员工在柔性工作环境中的能力提升和知识更新,以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此外,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下,每个员工都应该被视为组织成功的关键贡献者,因此,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更加注重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心。通过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和绩效标准的制定,增强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度和责任心。总的来说,通过制定灵活、个性化的指标体系,关注员工的发展和学习,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以及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绩效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积极构建柔性管理文化
柔性管理需要借助组织文化的“软约束”力,实现对企业的管理[6]。因此,柔性管理理念更加强调关注员工本身需求及其与组织需求的连接。通过倡导和落实柔性管理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创造更开放、灵活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开展团队活动、鼓励知识分享,从而培养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队,推动整体团队绩效的提升。在柔性管理文化氛围下,通过倡导开放的沟通文化,事业单位可以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协同工作,形成更具协同效能的团队[7]。这有助于建立开放沟通、共享信息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团队协作效能。
四、结束语
通过深入研究柔性管理理念在事业单位的应用发现,在应对现代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柔性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变得尤为重要。在应变方面,事业单位应当调整组织文化,打破传统的固有模式,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通过引入灵活的绩效考核和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推动员工的职业成长。同时,在构建柔性事业单位管理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更新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关注员工的需求,形成更为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这些措施充分融入了柔性管理理念,有助于不断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龙慧.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动态的影响[J].中国商论,2022(12):149-151.
[2]刘冰,李逢雨,朱乃馨.适应变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机制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10):91-108.
[3]叶一娇,何燕珍,朱宏,等.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0(2):191-202.
[4]刘翔宇.企业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双元柔性能力模型构建[J].领导科学,2021(2):57-60.
[5]王寿如.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21(28):195-196.
[6]陈慧仙.柔性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0): 193-194.
[7]奚雷,彭灿,李德强.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环境竞争性的调节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23(1):102109.
作者:武汉市江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吴海红 陈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