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理论探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时代演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谋划发展。然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渐进过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196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至今,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致力于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社情、民情的现代化道路。在长期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党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现代化的应有样态等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生成,正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口号,蕴含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的理念提出。而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知道如何去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向自然开战”的号召,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即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人类通过对自然的了解来改造自然,也就是改造世界。在这里,“开战”并不是指要同自然界发生冲突,也不是与自然界处于矛盾、不和谐的状态,“向自然开战”口号的提出,也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自然或忽视对自然的保护。而是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合乎规律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建设新中国,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二、坚持环境绿化和人口调控两手抓,倡导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认识不足,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足够的理解,对自然的承载力估计过高,从而导致了森林面积的萎缩和生态物种的锐减。为此,我国提出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敏锐地意识到污染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威胁和隐患,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考虑处理废水、废气、废渣这“三废”。我们在城市治理中提出“现代化的城市要合理布局,一环扣一环,同时要解决好污染问题。废水、废气污染环境,也反映管理水平。”20世纪80年代,我们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建设全局的高度。着力推动了一系列环保工程的上马,并且在奖惩考核体系中,将环保内容包括在内,使各级党政机关更加关注环保,扩大了公众的参与范围,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绿色环保的活动中。

三、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地区居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深知,相对于人口的需求,我国的自然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提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使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在发展过程中,若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与提高,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被明确为我国发展的战略任务,经过长期努力,实现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资源永续利用。我们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着眼于应对全球突发事件,着眼于未来,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之后,这一重要内容被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整体协调的调整和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但仍然面临着资源短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旨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进入21世纪,我们不断强调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禁止再对自然资源进行粗放式和掠夺式的开采和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增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在自然的承载范围内发展自己。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五、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方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对自然界进行无休止的征服与改造,从而给自然界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这就造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历史已经证明,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及全局性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未来生态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其中“共生”二字意义深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第一次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基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突破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发展的传统范式,明确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它更精确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反映了以和谐的手段来达到共生目标的意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享受到自然的美、生命的美和生活的美,从而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在现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核心理念,以及新时代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作者:中共晋城市委党校 闫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