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对共同富裕赋予了新内涵,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的,因此,对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厘清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把持续推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认识误区;民族复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但对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学术界不仅没有形成共识,而且还存在着各种认识上的误区,这就给推进共同富裕带来了不利影响,要消除这种影响,就必须厘清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探索切实可行的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共同富裕”这一理念,首次出现于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该决议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此后,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共同富裕思想。仅在1953年12月,“共同富裕”这一词汇连续9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1955年,毛泽东又先后在不同会议上提到“共同富裕”,无论是实行合作化还是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会议上,其表达的核心思想都是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出现的频次更高。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要实现共同致富。其后,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发展节奏上,他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肯定不会是平均主义,而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将西部大开发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在全面建设小康中重视西部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胡锦涛同志认为,要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中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指出要分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据此,在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将浙江作为“引领国家共同富裕”的省级样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综上,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探索历程,共同富裕基本内涵可概括为:(1)共同富裕是逐步实现的动态性富裕。(2)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立足点的全体性富裕。(3)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相协调的全面性富裕。(4)共同富裕是由人民共同创造,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建共享富裕。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党有鲜明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指向,要在生产力上发力,分配制度上改革,价值观上引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保障等统揽联动、多措并举助推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一)持续推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奠定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切实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从提升生产力入手。要在生产力的源头缩小差距,而不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巨大差异,再通过二次分配进行调整。
首先,持续推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生产力动力方面,对于我们大体量的经济国家来说,动力问题解决不好是很难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要坚持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在发展平衡方面,要协调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绿色发展是必要条件。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其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要并驾齐驱。最后,要建立适应现代化需求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当前市场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补齐短板需要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二)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共同富裕差距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是历经百年的中国共产党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刀刃向内地自我革命。
首先,要健全要素参与初次分配政策制度。在当前的初次分配基础制度安排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制度仍不完善,要更注重生产要素的公平分配,完善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激发有志青年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次,要完善再分配制度,发挥有为政府的主导作用。最后,要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相关机制。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次分配的支持力度,在慈善审批方面要简化流程,为更多的慈善组织畅通办事渠道,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个人、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精神共富高地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中国的生产性和资本性过剩只是相对的,这导致原本被掩盖的精神产品短缺得以显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精神共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强化对国民教育的价值引领。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锻造一代又一代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次,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在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文化精神锻造艰苦奋斗的意志,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动力。最后,要强化文化引领。互联网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营造风清气正、社会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好共同富裕民生之基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其与共同富裕人民性的价值理念统一、共享论的理论基础通约与元治理的治理体系耦合,所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首先,要继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对普惠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完善保障体系,落实好医疗补贴和养老保险保障工作,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在住房方面,要健全住房的供应和保障体系,做到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其次,要打破户籍壁垒。力图通过破除壁垒来提升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最后,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中可以借助程序编辑,让数据多跑腿,满足群众的需求,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
三、结语
我们党一直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历史阶段,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根本,深化分配改革是保障,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是协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起点。我们要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共同富裕目标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01):100.
[3]孙业礼.共同富裕: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追寻[J].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01):80-87.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5]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0.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75.
[7]宋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时代意蕴、现实约束与实践进路[J].学习论坛,2023(02):112-119.
[8]廖秀丽.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11):24-27.
[9]刘帮成.牢牢把握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抓手[J].人民论坛,2023(04):23-27.
[10]马拥军.《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18(05):11-17.
[11]罗会德.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12):192-196.
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