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理论探索

当代青年生育观分析及提高生育意愿的对策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因此,国家积极推行优化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在生育政策方面的要求及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三孩生育政策推行以来,当代青年生育观的变化,阐述了当代青年生育意愿降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当代青年生育意愿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生育观;生育意愿

一、当代青年生育观的转变
(一)生育意愿减弱,延迟生育明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现代青年更加注重个人的教育和职业发展,希望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更好的工作,追求自身事业的成功,这也使得大多数青年选择少生孩子或者将生育计划推迟到他们更成熟、经济更稳定的阶段,以更好地平衡家庭和职业的发展。除此以外,以养儿防老为代表的传统生育观念逐渐淡化,更多年轻人选择享受生活,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繁重的家庭责任上,生育的意愿逐渐降低。

(二)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女性自主意识觉醒

  在新时代,青年人的性别平等观念日益增强,对生育子女的性别偏好逐渐趋于平衡。加之国家对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特别是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让想生的年轻人更敢生,他们的生育性别偏好也逐渐趋于多元化。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注重男女在育儿责任上的平等,他们认为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女性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平等观念的增强,女性在受教育和就业方面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她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权益,认为生育是女性的权利,但并不是女性的义务,女性的自主意识觉醒。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女性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她们自信自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在社会和职场中不断地展现自我,家庭和孩子不再是她们的束缚和追求。

(三)青年价值观转变,追求个人自由独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变化,青年人的人生理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特点。他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个人发展,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的满足和升华。

二、当代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是国家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许多学者在研究青年生育观的成果中普遍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青年生育的意愿及其社会生育率就越低。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青年的生育观及社会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较高的文化水准和追求实现自我的价值观念,反映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上必然是轻子女数量而重子女质量[1]。
  第二,微观经济因素。微观经济因素主要是家庭或个人的经济收入以及生养孩子的经济成本。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购房、教育费用、医疗支出等都为年轻人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育儿成本成为限制青年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根据莱宾斯坦成本效用理论,孩子的成本是指把一个孩子从怀孕起抚养到他(她)生活自立时为止的各种支出。其中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其他支出是直接成本,父母为抚养孩子所损失的时间和因此丧失的收入是间接成本[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育观念的转变,抚养孩子的日常生活成本持续增长,再加上当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普遍更为重视,教育费用也不断增长,致使育儿成本不断增长[3]。

(二)职业发展

  首先,职业发展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时间投入。目前,许多青年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视,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中,在追求职业成功和稳定经济状况的同时,会考虑生育是否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影响,对生育的抉择会更加谨慎。其次,职业发展与经济情况息息相关。青年通常希望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和稳定的收入,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然而,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伴随着一段时间的经济困难,这也可能对青年的生育观产生影响。他们可能选择在事业稳定之后再考虑生育,以保证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品质。最后,职业发展与个人心理因素有关。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包括竞争压力、工作压力、自我价值认同等,这些压力也会导致青年生育意愿降低。

(三)教育和信息的普及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已经对青年的生育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青年人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育儿知识,从而更好地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这使他们在面对生育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地作出决策。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基本上以“421”(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为主[4]。当代青年对于传统家庭模式的反思,使他们更加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不再追求传统的家庭模式,而是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社会养老功能逐渐完善,家庭的养老功能呈现减弱的趋势,生育的目的越来越倾向于孩子向前的个人发展,而非向后的养老保障。

三、提高当代青年生育意愿的策略
(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应不断强化育龄青年生育支持制度建设。为有孩子的夫妻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福利待遇,如生育津贴、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安排育婴假、托幼补贴等。可根据每家每户子女的数量和年龄,发放育儿补贴金,以减轻生育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青年的生育意愿。
  不断完善妇幼保健院等医疗保健机构的医疗服务,为孕妇提供便利,营造舒适、温馨的生育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托幼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其普惠性和服务质量,为年轻夫妻提供可靠的托育服务,减轻年轻夫妻的育儿压力,使其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信心和能力迎接生育和育儿的挑战。
  完善女性婚育就业保障政策。相比男性,女性在职业道路上需要克服传统的性别偏见、不平等的就业机会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在鼓励婚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保障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利。尤其是对于在婚育期间的女性,需要修订完善女性生育的相关政策,在就职、任用、提级等方面给予鼓励,创造稳定的职业发展前景,保证女性在生育期间就业稳定,合理安排孕期女性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保障女性在生育之后重返岗位的待遇,为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基础教育配置

  青年婚育之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应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缓解多子女家庭的教育压力。落实行政措施,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提高高等教育招生要求,提高教育公平度。应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规范校外培训内容,在降低家庭教育成本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正确合理的宣传教育,能够提高青年的婚育意愿。通过各类渠道,宣传提高生育率的重要性,向青年传递正确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加强对生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生理健康、育儿知识、家庭规划等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媒体、社区等,向青年群体传递正确的生育观念,让青年了解国家的各种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倡导鼓励生育的社会氛围,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生动的事例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婚育理念。同时,消除青年夫妇对于生育的担忧,让其更有信心迈出生育这一步。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生育观调查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2314389028);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开发路径研究”(20230108780)。

参考文献:

  [1]薛慧之,张玉娥.三孩政策下育龄青年生育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市场周刊,2023(7):29-33.
  [2]李婕妤,王璋.三孩政策下城市青年生育偏好与生育计划[J].南方人口,2023(3):53-67.
  [3]邓祺.三孩政策背景下安徽青年生育观的特征、成因与政策建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2(4):20-24+33.
  [4]田宏杰,孙宏艳,赵霞,等.三孩政策下的低生育意愿:现实束缚与文化观念制约[J].青年探索,2022(4):77-86.(作者:成都师范学院 邓晓梅 尹上文 吴艾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