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既是国内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基础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塑造健全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当前形势下,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对于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就业;高校;思政教育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我国2023年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总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学生的择业模式趋于理性和务实,寻求稳定与舒适。随着青年就业趋势多元化发展,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慢就业”和“缓就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就业岗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满足大学生期望值需求的市场化岗位不足。
二、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思想指引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内心潜能,使大学生变得更加坚定,使其模糊的就业意识变得更为清晰和明确,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择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现实意义来引导大学生,首先能够使大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世界格局及事物运行规律,全面关注和掌握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对当前就业特点作出深度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及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理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通过正面的心理引导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惑。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念和就业思想,积极应对挫折,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当中。
(二)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大学生就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用其强烈的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对人才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信息,启迪大学生用自我素质的提升来回馈社会,并证明自我价值,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下毕业生求职面临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历等问题,就业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还需要有实习、实践经验等。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法论,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灵活应变、职业素养、知识运用、创新思维和人际交往等综合就业能力,在实践中指导大学生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开展择业行业间的分析比较,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结合就业实践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策略和提高职业技能,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发扬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大学生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心态。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一)将就业育人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教育影响力
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指导与引领作用。面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应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创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核心、以专业课知识内容为主线、以培养道德理念为重点、以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切入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相关联,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讲授和实践环节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思想引领,创新就业指导新方式
高校应始终将思想引领贯穿到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全过程,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可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政策解读,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引导大学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高校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去基层施展才干,通过举办“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主题讲座、优秀毕业生就业分享会、“基层就业毕业生”先进事迹专题宣传等就业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一线,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等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1]。扎实做好全程化就业指导、分类引导、分步实施,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方案,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把就业创业观念融入实践实习
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提前做好求职准备;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最新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就业信心和求职成功率[2]。将课程后半阶段设置为实践环节,把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高校将就业工作与专业建设指标相结合,与校企合作实习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将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结合起来,加大对高质量就业群体的保障力度、基层就业群体的指导力度、“双困”就业群体的帮扶力度,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四)探索就业工作新规律,构建“精准性”日常指导体系
高校扎实推进“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持续深化推进高校“党建+就业”“就业创业服务季”等就业精准帮扶策略,育人导师连同学业导师协同发力。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学业辅导,就业、升学经验分享,就业创业活动,企业宣讲会和双选会,推送招聘岗位,心理疏导等多重服务,切实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学业导师的行业、企业影响力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实现多方联动,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效果,向毕业生提供充足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张国圣.重庆交大“铺路石精神”引导就业择业[N].光明日报,2009-01-14(2).
[2]李哲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16-20.(作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