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8版:调查研究

当代中国家庭电影情感表达的研究

  摘要:在如今视觉影像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影逐渐在呈现社会现实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媒介传输作用。而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既是个人生存的窗口,也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因此,研究家庭电影有助于体味家庭中的个人情感状态,挖掘现实社会的伦理价值,对我国家庭电影而言,如何传承和发展家庭电影的文化传统,关怀家庭中的个体沉浮,呈现集体的人文关怀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课题。基于上述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以当代摄影中家庭电影情感表达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当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家庭电影表达的现实隐喻与象征意义,以此来探讨家庭电影在文化传播当中的价值和内涵。
  关键词:家庭题材电影;情感;情感表达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在中国的类型电影中,家庭电影是一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类型电影,每一部优秀的中国家庭电影在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21世纪以来,当代家庭题材的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语境,观众更希望在电影中获得与个人产生的情感共鸣、认同和沉浸。家庭电影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各代导演所热衷的题材,在聚焦到家庭这一单元时,也慢慢展开了中国基层的社会真实写照。
  在中国电影的开创时期,由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在1913年所创作的《难夫难妻》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整个电影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首尾俱全的故事,所以被称为故事。这部影片情节简单,片长很短,总共只拍了4本胶片,放映40余分钟。它获得的巨大成就使郑正秋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为中国民族电影铺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开启了故事片拍摄的先河。中国电影从开创时期的1905年至1913年,这个时期的家庭电影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主题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还有一部分运用反衬手法来揭示现实的黑暗,像《小城之春》《哀乐中年》等影片都在展示家庭环境中主要个体情感内心的起伏。
  创作过渡时期是中国家庭电影的第二个阶段,90年代后,家庭电影中的情感表达也逐渐深入细腻,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三代导演所创作的电影,最具影响的则是谢晋导演,他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被认为传统电影最后一位导演的谢晋更是在中国影坛一枝独秀,创作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见长,把人物命运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影片直达观众的内心深处,具有厚实的社会、时代、政治等意识内涵。
  西方文化逐渐涌入中国,家庭电影的创作意说发生了新的变化,家庭中的个体情感表达和情感关怀日益成为影像表达的主题。这一以温情为主题的情感表达方式,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可能性,关怀家庭中的弱势群体成为家庭电影中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向。从当代的家庭电影来看,许多女性导演的镜头,对准了家庭中女性情感世界的表达,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所困扰的问题和挣扎,比如《桃姐》《相亲相爱》《我的姐姐》等影片。近两年,家庭电影也呈现了多类型多风格的发展局面,比如《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中关于母女亲情的表达则更为内敛、细腻和生活化,与西方电影中直接、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这种典型的生活化情感表达方式,会让观众觉得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现实。

二、中国家庭电影情感表达的意义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电影迎来了“家的崩塌与重建”。从好莱坞到亚洲电影,传统意义上“完整”“健全”“正常”的家庭形象不再作为电影表现的核心,电影转而开始展现“家”的征候。家庭正在超越功能性,转变为一种“情感的共同体”。以情感为支撑这一形式,从古代父权中心制稳固家庭和睦变成了家庭每个个体之间情感关系的处理,体现为自由平等博爱。所以,当代家庭题材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语境、结构或者失序的状态,如《被光抓走的人》《只有芸知道》等。不同于以往影片对家庭情感的刻意回避或淡化表现,当代中国家庭题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传统秩序的转变和新型情感逻辑的探索。杨荔娜导演的《春潮》则聚焦了一个家庭中的三代女人,三代女人有着血缘关系并共同生活着,讲述了祖孙三代女性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隐忍、纠缠、崩塌的故事。在这个家庭里,没有男人,只有女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这部影片贴上了所谓“女性主义”的标签。金燕玲所饰演的姥姥纪明岚对外释放了她所有的热情和善意,将尖酸刻薄都留给了家里;相似地,郝蕾所饰演的女儿郭建波对外释放了她所有的表达欲,对内却只剩下了沉默。用无声对抗麦芒,最后只剩下沟通的失效。而处在夹缝中的小孙女郭婉婷被迫成为润滑剂,从小生活在残恒的家庭之中,渐渐学会如何在成年人之间察言观色,缓和家庭气氛之间在童稚期里磕绊成长。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以一种反戏剧高潮的方式展现,母女之间从未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激烈的争吵。而这样表现加重了代际之间的疏离感和无力感。影片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和光影的呈现,最大程度地展开人物之间互动的丰富性,让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在镜头面前“自然流淌”,与观者产生情感的触动。

三、中国家庭电影情感表达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基本动力,也是特定文化群体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体现,将“家庭”作为基本的叙事单元。家庭电影从本质看上去也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体现,主体是家庭,核心是价值观。因此,家庭应当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家庭的和谐成长,培育良好向上的家庭文化环境应是中国现在家庭内在肌理的题中之义。
  中国家庭电影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沧海桑田,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所创新,中国家庭电影中,有不少影片将家庭创伤记忆投置于家庭单元中,通过展现家庭内部成员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讳莫如深的情感冲突,致使传统家庭之间的规范受到了人性挑战,使得观众重新思索家庭赋予现代人的意义以及如何化解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鸿沟。通过梳理21世纪以来的家庭电影,反映家庭题材的电影剧纷纷涌现,引起社会关注。这些家庭电影除了反映进入21世纪后百姓家庭生活变迁的“风俗史”,也着重展现普通人在都市生活、爱情、婚姻、亲子关系中面临的新问题,描绘出一幅民间传统和时代特征相互交织的家庭生活图景,呈现出都市家庭的“世间相”和生活情态,使人们既看到21世纪现代家庭成员之间各种关系的调适和情感流淌,也看到都市红尘中“家”的裂变和缝合,使观众得到情感抚慰,并在观赏中获得审美享受与哲理深思。
  综上来看,对个体价值和生命关怀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电影情感表达的趋势。电影如同一个万花筒一样,折射人间万象;时代有可能褪色,但思想的光芒一直熠熠生辉。在现代语境之下,提供个体更多话语权,允许新的代际的出现,不仅是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包括着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与交汇。

四、结语

  家庭电影在如今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在于它是以“家庭”作为叙事空间,将家庭中的情感关系展现在观众面前,以最直观真实的镜头表达情感之间的关联,拉近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表现了家庭电影的艺术真实。通过对21世纪以来家庭电影的创作主题发现,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聚焦于家庭中的“个体”,开始阐述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人生起伏,几代人在不同的价值观对立之下寻求破解,成为家庭电影给予当下社会的思考。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扬起的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中国家庭电影中被压抑的情感表达应焕发新的生命,成为重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的重要推动力,完成当代社会中个体对家庭意义以及个人处境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卫平.中国“家庭录像式”纪录片的主题表达[J].当代电影.2019(05).
  [2]王迟.纪录片究竟是什么——后直接电影使其纪录片理论发展评述[J].当代电影.2013(07).
  [3][美]保罗·阿瑟文.影像的救赎:自我治疗纪录片[J].世界电影,2013(05).
  [4][美]保罗·亚瑟.孙红云译.极致翻新:纪录片变脸[J].世界电影,2006(05).
  [5]王芳.国产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
  [6]黄皓明.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D].南京大学,2019.
  [7]王浩文.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子关系书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8]侯盼.中国家庭伦理剧矛盾冲突类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
  [9]黄心湉.微电影叙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作者:大连工业大学 苏鹏文 王圆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