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在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孕育萌芽,在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正式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逐步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成熟定型。历经了百年风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大的制度优势,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既富有活力又行之有效的政党制度新模式,为世界政党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启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伟大政治创造。2021年6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作为内生性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创造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创造了与“新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文明。新型政党制度基于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与“新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文明。其次,创造了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的政权运作方式,形成了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各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参政党,依法有序参加国家政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奏响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大合唱。再次,创造了立基于中国经验的政党话语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打破了西方政党思维和政党话语的垄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汲取了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和而不同等传统政治文化,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的竞争性思维定式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一党制的垄断性思维定式,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世界政党制度模式的新选择。当今世界政党制度的主流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性政党制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以英、美等两党制和法、德等多党制为代表。近年来,这种以利益对立、权力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政党轮替制度已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陷入制度性困境。历史上,中国也曾效仿西方多党制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这一制度难以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最终以失败告终。正如白皮书所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世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于各国的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摒弃以执政党数量和竞争轮替执政来定义政党制度的西式框架,赋予了政党制度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的分类标准,在百年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新型政党制度,向世人生动展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为那些因移植西方政党制度而深陷“水土不服”困境最终导致政治衰退、社会动荡的后发国家提供了政党制度模式的新选择,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拓了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路径。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奉为圭臬的选举民主在数百年的政治实践中早已偏离民主的真谛,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深陷民主困境。西方的政党制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因党派竞争带来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甚至衍生出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政治难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动诠释,是基于“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制度形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对具有普适性的“协商民主”价值理念的有机融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参与、合作、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实现了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创新与超越。基于协商民主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反映了不同利益的政治表达,更体现了共同目标的政治参与,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各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有机结合,释放出巩固改革成果、维护集中统一权威、遏制破坏性力量的功能优势。可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破解世界政党难题、创新民主实现形式和推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丰富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经验。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直坚持分权制衡的对立性思维,导致严重的社会分裂和低效的国家治理,而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开辟了光明前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协商”的精神内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多元共治的内在主旨相契合,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释放出强大的制度势能。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回答了“由谁治理”的问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与“新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文明,其利益代表的整体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导向,架构起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代表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有益补充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优化了政治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回答了“如何治理”的问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运行机制、以合作式参与和建设性监督为活动方式,构建了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把多元利益诉求有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效促进了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国家治理的效能优化。(作者:1.山东省经贸职业学院 臧伟;2.中共潍坊市委党校 马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