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推进作用。“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洋务派的主要政治思想,从实质上看它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同时,“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发展状况,它是中国当时向西方学习并渴望进步的一种反映,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和新思想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洋务派;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政治思想
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飞速发展,当时世界领先的工业技术已经达到了蒸汽化水平。然而反观中国,小农经济和封建统治蒙蔽了国人双眼,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如此困境,曾国藩、文祥、奕讠斤 等朝廷重臣开始兴办洋务,以期使清王朝重新觉醒,他们的救国理念细化而言各有不同,但整体上洋务派的思想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一、外须和戎
“外须和戎”是当时洋务派在外交层面的政治主张,主要思想是通过和平谈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一种向西方列强的政治妥协。
在国际关系层面,当时的洋务派看清了中西方差距极大,中国落后于西方,而西方列强则“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愈演愈烈,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逐渐拉大,“如不胜其忿而与之为仇,则有旦夕之变;若忘其为害而全不设备,则贻子孙之忧。”洋务派面对当时的中西方情况,主张要想富强,须先保持现有社会关系,再逐步进步的保守发展模式。
在国内治理层面,中国社会的封建统治已岌岌可危,“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洋务派面对时局动荡作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判断,将清廷军队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国内的农民起义,此时农民起义主要是太平天国,然而洋务派将西方列强放在了攘外的一边,对其态度妥协忍让,以求保持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
在兴办洋务企业层面,“外须和戎”主要表现为洋务派在兴办洋务企业时明确规定,洋务企业运作发展不得触碰违反已经生效的国际条约,同时企业运作发展的前期主要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封建统治,维护清王朝的利益。例如,轮船招商局是由李鸿章发起的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经营范围仅仅是西方列强尚未触及的其他口岸及支流,同时与列强签订了“齐价合同”,协助列强经营已取得特权的口岸,达到“稍分洋商之利”的目的。在税收问题上,洋务派采取了避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增加外国企业商品的纳税额度,而是对洋务企业实行减税免税政策。但是,洋务企业与外国企业发展差距巨大,同时洋务派又维护外国企业的在华特权,使得洋务派对外国企业的限制能力极其低下,并不能有效阻止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同时,在洋务企业的自身发展过程中,洋务派把企业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于西方侵略者身上,主张“中外一心”。洋务派认为“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在当时的发展情形下,“惟有中外一心,坚持必办(洋务)”,以达到“军实渐强,人才渐进,制造渐精,由能守而能战,转贫弱而为富强”的目的,即兴办洋务企业能否成功,主要看是否能与西方侵略者保持“一心”。由此,洋务派在兴办洋务企业时,让洋务企业屈从于西方企业,把西方侵略者放在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因而洋务企业的发展并没有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处处受到西方列强的阻挠限制。
二、内须变法
(一)“自强”与“求富”
1842年,启蒙思想家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主张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主要包括武器技术、军队发展模式及战略思想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他农民起义时,洋务派意识到了新式武器的重要性,主张“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强调要发展军备力量,由此,安庆内军械所、上海洋炮局、金陵制造局等军工企业于19世纪60年代起纷纷创办。
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原材料,需要能源材料等配套产业的不断支持,因而为了长期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创办发展日益提上日程。洋务派主张“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为求国富,须发展民用工业,同时西方企业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货物贸易,越来越多的西方商品销往中国,洋务派认为“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臣拟遴派商绅,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为此,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和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于19世纪70年代起纷纷创办。
上述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发展在当时有利也有弊。积极的一面是洋务派在创办洋务企业的过程中,向西方招商引资,聘用西方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吸纳先进思想,提高了中国国内的工业技术水平,并培育了一批掌握新技术新思想的国内人才。同时,学习西方工业生产模式,在洋务企业内部实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这为中国机器化大生产奠定了基础。且通过发展军事工业及发展新式军队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抗西方入侵的作用。总体上看,洋务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的一面是洋务企业的创办从实质上看,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镇压当时的农民起义,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所以洋务派最终失败了,发展洋务企业对内并未实现富国强兵,对外也未实现独立自主。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于国家自身发展策略,洋务派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狭义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以中国的礼教为主,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为辅;广义上是在向西方学习时固守中国封建统治,同时吸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矣。”
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是洋务派在当时向西方学习、培育人才的一种主要做法,“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这一做法培养了新式人才,在当时推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是中国在当时“走出去”的一大步,“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同时,洋务派为发展新式教育,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张之洞强调“游学外洋之举所费既巨,则人不能甚多,且必学有初基,理已明、识已定者始遣出洋,则见功速而无弊,是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末的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时中国革新发展具有很大程度的积极意义,它是先进的思想,在未触及封建统治,避免动乱的前提下引导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启蒙进步。并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洋务派发展洋务企业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促进作用,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和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整体上小农经济模式没有改变,洋务派强调“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且清朝封建统治已经腐朽,洋务运动注定是失败的,其为后人革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三、结语
从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失败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世风日下,要想使中国振兴,国富民强,首当其冲的是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治发展制度,才能真正造福百姓。由于洋务派“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其对内维护封建统治,对外向西方侵略者妥协,因而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只能是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破败程度日益加深,并不能使国家真正独立自主地富起来强起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推翻它还是维护它,是判定一场变法、一场革命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志。评判历史坚决不能绕过中华民族独立、维护中国主权和真正造福人民的根本问题。由此可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否并不是评判洋务运动成败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康沛竹,冯雅新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点文献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清)张之洞著;程方平编校.劝学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郗宏博.论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观[J].青春岁月,2017(01):241.(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卫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