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脉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展现,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历史实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赓续中华文脉作了科学阐释,形成了关于赓续中华文脉的系列重要论述。10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就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线图,踔厉奋发,担当作为,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守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体”,创新“凝心聚魂”之“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赓续中华文脉,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才能赓续中华文脉,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凝心聚魂”之“用”,就是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守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体”,科学运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方法,坚持“体用一源”的原则。着力推进赓续中华文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赓续中华文脉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贯彻“两个结合”,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守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体”,创新“两个结合”之“用”。守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体”,即是要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战略性的伟大工程来抓,奋力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写入中央文件,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回答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创新“两个结合”之“用”,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入开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契合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守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第二个结合”。
守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体”,创新“交流互鉴”之“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也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溯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脉,赓续红色血脉,绵延国家命脉的伟大实践成果。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根铸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文化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创新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者:中共梁山县委党校 庞广雷 庄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