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角色日益变得灵活多样,他们对课程参与方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既要坚守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并参与社会变革。这种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有助于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新;路径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情境。大学生群体经过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每个人都构建了独立的世界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其任务也更加艰巨。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创新方法,更加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在知识更新迭代的时代中取得成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孕育出了多彩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同时高校育人工作以其引导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相互促进、密切契合的关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延续者。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使其成为饱含精神力量的新时代奋进者至关重要。
首先,应整合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资源,引入当代政治文化思想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正确政治立场。其次,根据不同分科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科类课程的主导作用,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同时,利用理科类课程的学科优势,有理有据构建传统文化体系。最后,挖掘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善于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提炼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教育素材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使大学生沉浸式的体验各民族的特色,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大数据创新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的变革。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运营效率,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作为工具,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实效。大数据作为资源,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别,推动了各要素的有序发展。作为思维,大数据引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包括定量思维、相关思维、实验思维等,有效转变了教育资源的收集方式,更新了教育技术,优化了高校思政教育认知。
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培养大数据思维模式,倡导新理念。其中,精准理念意味着要建立对学生需求、教学内容、评价和反馈的精准教学模式。协同理念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在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应重视伴生的小数据,这些小数据能够深层次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开放理念则强调数据开放,这有助于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其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引领
新媒体的兴起为生活带来了乐趣,让人们能随时获取感兴趣的资讯,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分析思政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意义、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运用上的创新,拓展教育路径,丰富教育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能打破教育信息壁垒,提高信息时效性,确保教育信息处于前沿。
首先,确定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在新媒体时代,解决多样化问题需要找准方向,借鉴传统文化理论依据,同时关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基础性现实问题。其次,思政教育内容要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整合融媒体资源,并将其融入传播学。鼓励学生参与自媒体创作,自主学习科普内容,创造校园融媒体环境,营造校园融媒体文化氛围。最后,建立健全有关大数据的法律法规。大数据的繁杂和开放需要防范网络风险,政府应出台专门法规,保护个人隐私,防止数据信息泄露。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忘本。新媒体引领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应以创新发展为目标,保持底蕴。
参考文献:
[1]于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87-88+91.
[2]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36.(作者: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