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愈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将化学知识与真实情境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深入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若干种创新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是一种基于真实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然而,当前对于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生活实例策略
生活实例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意义。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引用生活实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熟悉且真实的问题情境。这种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们知道,当学生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会得到增强。生活实例策略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可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提及铁生锈、苹果变色等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化学原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探究策略
实验探究策略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可以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实验不仅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与同学讨论、分析,从而加深对化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因此,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并主动探索化学的奥秘。
例如:当教授“气体的性质”时,可采用实验探究策略。通过让学生实验观察不同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变化,记录特征并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气体性质的差异。这种实验探究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技能,激发求知欲,深化对气体性质的理解。
三、矛盾冲突策略
矛盾冲突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通过故意提出矛盾的观点或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化学教学中,矛盾冲突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对已有的认知进行反思,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矛盾。这种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授“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时,教师可以运用矛盾冲突策略进行教学。通过提出“燃烧产生热量,而有些化学反应却需要吸收热量”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疑问。教师随后解释化学反应中吸热和放热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矛盾现象,并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知欲。
四、历史典故策略
历史典故策略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讲述化学历史典故或名人的轶事,将学生引入一个充满故事情感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化学历史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科学的进步是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与探索的。同时,通过历史典故的学习,学生也能从中汲取到科学方法的启示,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运用历史典故策略进行情境创设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比如,通过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的故事,讲述他意外发现了雷酸汞这一催化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所带来的启示,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科学发现的敬畏心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催化剂,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探讨了多种策略的实施方式及教学效果。这些策略包括生活实例策略、实验探究策略、矛盾冲突策略以及历史典故策略等,它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教学策略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果。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创新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化学思维的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自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23):21-23.
[2]李小勇.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3,(12):43-45.
[3]丁桂忠.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06):125-127.(作者:河津中学 杨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