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归来不看院”,这是自王家大院开放以来,人们在评价王家大院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王家大院为什么会在众多大院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呢?这座大院到底承载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元素呢?我觉得,其背后的深刻原因应该是王氏家族忠信诚实的做人理念;是规圆矩方的家训传承;更是一代又一代王家人兼济天下的人生理念的写照。
兼济天下出自于《孟子》,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为“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在《静升王氏源流碑记》中记载,早在明代王家人在士农工商各个领域,皆能奋进不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俭持家,奉献社会,把各项事务力争做到最好,从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恒贞堡有这样一幅楹联“树滋拒必陶潜柳,燕翼端凭韦氏经”,说为人处事不要像陶渊明那样逃避现实,而要像韦贤父子那样,明经治世,担当重任,为国出力!王家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或科考、或捐保、或荫袭步入仕途,实现报效国家、兼济天下的理想追求。在这里就不得不提王家十四世祖王谦受和王谦和兄弟俩。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朝廷急需军马粮草,他们忠于国家,为国分忧,向平阳府捐马24匹,以解国家平叛之急需,从而赢得官府的信赖,担负起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的职责。从此王家人把自己的创业兴家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据史料记载,静升王氏鼎盛时,五品到二品官员多达101人。他们以清廉的操守忠于职守,造福一方,更好践行着他们兼济天下的初心理想。
王氏家族在发展壮大的漫漫历程中,饱尝了国家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深深体会到国与家的唇齿相依。为此,王家人始终将“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乾隆三十八年(1773),王氏十七世祖王如玉在任贵州贵西道时,参加了大小金川战役,他英勇奋战,血洒疆场;咸丰三年(1853),二十一世王鸿渐当任两淮盐运使经历,在太平军攻打扬州时,他坚守城池,保护百姓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咸丰四年(1854),二十世祖王奎聚担任山东阳谷县幕宾时,遇太平军攻城,他竭力劝说知县放弃让百姓守城待援的决定,他认为太平军大举攻城,百姓守城无异于白白送命,在他的劝说下,县令最终同意打开城门,送百姓出城逃命,而自己却城陷身亡;同治年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王奎聚之子王鸿翔、王鸿远、王鸿儒兄弟踊跃追随,被分别任命为泾州粮台、西征官钱局督办、甘肃后路粮台等重任,尽职尽责、全力以赴,为剿灭阿古柏侵略者,遏制英、俄分裂新疆图谋做出了特有贡献。
故土树美德,仕途见忠勇。一代又一代的王家人用他们的真诚和热血,实现着他们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古往今来,凡取得重大成就的仁人志士,都胸怀天下之志;但凡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都志存高远。王家人兼济天下苍生,或成就伟业,或视死如归,或爱国奉献。如今,我们作为王家大院的一名讲解员,更应该对王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心存敬畏之情,对王家先辈致富兴业、兼济天下的优秀传统多一些崇敬之意,用自己的辛勤努力,讲好大院故事,弘扬中华文化。
一如当年王家人一样,爱国爱民济天下!
杨灵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