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毕业生档案是我国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储备人才的资源库,关系着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本文首先简单概括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情况,阐明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随后客观地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促进该项工作朝着更加规范、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学历、身份及主要经历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与一个人的社会保障、薪资待遇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人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见证者”。档案记载着毕业生的学习经历、政治面貌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企事业单位筛选、聘用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加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也能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近些年,伴随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自主择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部分用人单位没有接收毕业生档案的资格,也不会把毕业生档案作为衡量其能力及素质的主要依据,导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主观上不重视个人档案的管理,久而久之,使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放弃档案”“无头档案”等不良现象,增加了档案丢失、破损或被他人非法使用等问题发生的概率。这表明部分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人事档案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一)学生档案意识有待提升,相关部门的参与度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都相继进行了改革,与此相关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遗弃档案”“人档分离”等现象不断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部分学生档案意识淡薄,不关注档案去向,且缺乏档案建档意识,往往不按照要求填写材料信息,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出现一份不符合标准的档案,弱化了档案凭证、参考功能;二是部分就业指导及档案管理部门的参与度不足,对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档案意识。
(二)档案部分功能缺失,内容陈旧
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前身是学生档案,最后转变成人事档案。档案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现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备受青睐,但这类企业不具备接收人事档案的资格,选拔人才时很少参考档案材料,以致“人档分离”成为常态。另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质均提出较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档案资料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毕业生的综合状况。因此,理应跟随当前就业政策的变化更新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内容,为用人单位聘用、提拔人才提供可靠依据[1]。
(三)档案管理方式单一且落后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方式单一且落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仍然通过传统手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方式开展工作,这种方式不仅会消耗大量时间,并且处理速度慢、准确度不够;第二,科技在持续发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使人事档案工作陆续暴露软件版本低、利用率低、安全性低的问题;第三,部分档案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与危机意识淡薄,未能深刻认识到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档案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档案意识,向学生宣传人事档案的重大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自我推荐与自主择业逐渐成为热潮,但在此过程中个人档案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提高学生的档案意识,强化档案认同感是改善以上状况的有效路径,这也是新时期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中需要迫切落实的一项工作。档案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均要增强参与感,从高校新生入学开始就主动引导他们树立档案意识,使其了解档案的重要性,按要求认真填写档案材料并做到妥善存放,确保其内容真实完整、存放安全。
档案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在如下三个阶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第一,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广泛宣传档案知识,培养他们的档案意识;第二,多应用学校广播站、公众号等宣传人事档案知识,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对人事档案的思想认识水平;第三,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提供政策引导、档案信息服务,帮助他们及时化解遇到的问题。
(二)重新定位档案功能,更新档案内容
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功能提供新的定位,使其在用人单位选拔、录用人才环节能充分发挥出重要凭证作用。高校要完整地保存学生档案内的原有重要内容,持续丰富与扩增归档的内容,多增添能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材料,如英语水平证明、实习材料、获奖证书等[2] 。用人单位也要及时把人才及其档案需求反馈给高校与政府等部门,形成强大合力,积极完善档案材料,使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能在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三)创新管理手段,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信息化时代下,信息科技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事档案行业也要一改传统以纸质档案为主的储存方式,加强现代化管理措施的应用,这不仅能规避人工失误,还能增加工作的精准度,引领档案工作朝着更科学、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第一,引进专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增加档案资料管理的规范性;第二,把档案管理平台整合至高校的数字化数据平台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共建,杜绝部分档案信息资源浪费的问题;第三,严格按照国家与用人单位的档案材料使用需求,把相应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生成和实物档案内容一致的电子档案,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精准对接,拓展档案的服务范畴,简化办事流程,增加工作效率。例如,上海浦东档案馆就创建了“一网通办”网页、申办了市民云、“浦东档案”微信公众号等远程途径预约查档,做到了“零跑动”“无接触”业务办理,为公民及时查询、利用档案材料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毕业生档案就业服务品质。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毕业生档案有凭证、依据与参考等多种作用,具体管理情况影响着学生的职业与人生发展。新时期下,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主动创新管理模式,多举措并用,最大程度地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为学生、社会及国家发展提供优质的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柏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探析[J].兰台内外,2022(36):87-89.
[2]苏全艳.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档案,2022(3):221-223.
作者: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 顾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