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专业老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应构建全面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培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文将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实现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针对所有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应的专业知识,将它们与思政教学全面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特别是在新课改下,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调整,探索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思政教学的开展,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而且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认知,积极投入到思政学习的过程中来。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思政与专业教学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将专业、思政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相结合,充分挖掘各个课程内容与思政联系知识点,相互融合和渗透,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全过程育人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偏科现象。在思政教学的不断进行下,使得学生对当下的行为、心理变化、情绪处理等有正确的认知,尤其是对社会上充斥的各种诱惑和不良现象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明确思想观念发生错误的严重性。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视域下,在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不仅能为教师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创造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优秀的人才。
(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的教学背景和要求下,注重强调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根据思政和专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并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寻专业与思政融合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育人工作,则应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比如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并将思政和其他课程的学习融合、渗透,院校要从现下的学分选修和学生逃课现象等方面着手,建立科学完善的融合育人教学机制,加强对实际教学内容、过程、结果的监督。针对种种问题,改变当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得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素养较高的人才。
二、当下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发展现状
(一)协同育人的相关理念认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学校对思政教学和专业学习融合工作的开展不重视,且没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二是当下一些专业教师,并没有将与思政有关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反而认为思政教学应是思政老师的任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和技术上,即便有思政教学活动,也只是辅助相关老师的工作;三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协同育人观念,无法掌握培养人才的方法,使得思政教学开展的效果不佳。
(二)育人方法不科学
在专业与思政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考核,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不适应的思政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不伦不类。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专业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较为单一,且受到学校相关设施和资源的影响,使得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较少。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都在课堂中进行,强调的是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讲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按照相关实施要求,进行科学的融合。
(三)协同育人配置的相关资源和教学问题
在专业与思政教学融合过程中,事先没有充分挖掘相关的内容和资源,使得在专业教学课堂上无法有效的贯穿思政教育原素,从而无法较好实现思政育人功能。而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关思政内容相对较为零散,因而无法形成更科学的教育方案。有的老师在专业知识的探索和优化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在与其它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上却略显不足,导致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思政教学。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的调整和深入,可以发现许多院校当下已经在逐步的施行协同育人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分开教学,就难以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四)相关的教师素养和能力不足
在高校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教师的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手段等对实际育人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协同育人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挖掘思政教育内容,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设计科学的教育方案,从思政教学育人角度出发,联系社会与实际生活,通过实践锻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思政教学制度不完善
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更加注重的是专业课程和技术能力的掌握,对思政相关的内容,往往采取的是辅助的形式来进行的。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活动,虽然老师已经认识到思政教学的内涵与意义,但是在实践中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作为依据,使得思政教学的开展面临许多的困难。比如在专业和思政教学相融合中,没有对应的实践课堂,只能采用课堂、书本灌输教学。还有思政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设置相对较少等困境。
三、实现路径
(一)为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创造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的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使其能够明确思政教学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工作,更是所有教师的使命。从自身的行为、语言等出发,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前,分析与思政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设计教学方案,从思想上去改变,并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将思政和专业课程教学趣味化。最后,在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方面,应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积累经验,综合在专业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教学的创新。此外还可以建立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将实际落实的过程、结果等进行反馈,然后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促使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并主动的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来。
(二)寻找思政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融合方法
一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思政内容,结合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创新课堂教学,确保教学生动有趣。二是分析思政课程内容,研究与各个专业课程联系点,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教学。比如在哲学教育活动中,思政教学优势较为明显,就可以从学生的信仰、信念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教学。而在自然学科方面的课程,可以挖掘对科学的探究、技术发现过程以及贡献等内容。三是在思政教学和专业课程教育中,应事先在专业课程中分析思政内容,然后经过消化和理解,将其运用到专业课堂中,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紧密的协同教学关系,从协同教育机制、课题研究以及讨论等方面,为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掌握课程思政理念,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高校的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积极学习和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并在协同育人机制下,设计教学方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与过程。根据思政教学目标和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综合教学。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中获得体验与收获,但要注意的是采用什么样的引导方法,这要根据学生群体各方面情况和思政内容来确定。最后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确定对应的标准和要求。
1.准备工作
①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可以根据知识点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对知识包含的机制、情感、思想以及逻辑等,进行知识模块的重组和整合,先从单一的思政知识点发展延伸,使得形成一个思政体系,和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
②扩展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中涉及哲学元素时,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和认识论知识,并运用故事等方式阐述优秀人物的经历及所传达的思想精髓。同时,对于处理失败或不良情绪问题,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导学生应对方法,并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
③教材分析。基于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反面教材以及中国优秀文化材料的选择,深入分析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辨析,培养其责任意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此外,也可从规范、制度以及道德礼仪等方面展开探讨。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改变以往由老师主导课堂方式,让学生尝试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查阅和搜集相关的资料。三是通过线上线下微课的学习、视频的观看和故事演绎,进行社会调查。四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上,可以利用演讲、表演等形式来进行。五是给予学生讨论和交流机会,运用辩论或者是论文写作的方式,明确他们对事物的真实看法。
3.引导与体验
着重确保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情感体验,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尤其重要的是进行育人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
4.拓展
主要是从课堂、线上线下、学校内外三个方面,邀请一些专家演讲,或者是利用微视频形式,进行知识的延伸。
5.运用
根据学生对思政和专业学习的期许,从他们的未来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着手,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提升技能与素养。
6.模式与创新
主要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根据理论知识、训练内容以及包含的文化进行创新。还有人与社会学科、医学等,都可以进行思政教学的融合。
7.结果与反馈
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方案开展情况,结合相关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考评,以便及时了解协同育人教学状况,再进行调整与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的实现,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然后才能结合当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并以协同育人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加强各个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专业和思政教学融合,奠定科学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博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实验与实践教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zlgc015。
参考文献:
[1]张洁菲.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时代人物,2022(3):260-262.
[2]葛春艳.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54-56.
[3]刘京军.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4):25-27.
[4]罗怡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0(26):93-94.
[5]戴世英.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02):156-157.
[6]李燕敏,李晋玲.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以厦门市集美大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7):58-60.
作者:安徽三联学院 王峰 黄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