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天天3·15

低俗“恶搞证书”不容忽视

  • 此类证件名为恶搞,却因导向问题引起了不少家长的担忧。

  •   看似时髦的“恶搞证书”,内容雷人也过于低俗。虽然线下市场此类不良产品并不多见,但是在线上的销售渠道,未成年人却可以任意购买。对此,相关教育专家和律师等建议,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及时担起教育和纠偏作用的同时,多部门应联合执法,从线上线下的生产源头抓起,让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让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无处可逃。

    校园流行“恶搞证书”

      近日,在翻看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书包时,太原市民马女士发现,里面竟然有“泡妞证”“处男证”和“嫖娼许可证”三张证书。追问后得知,这些证书是同桌硬塞给的。再细细问询,这些证书在儿子所在的学校内还很盛行。对此,马女士甚是吃惊。
      马女士告诉记者,其中一张恶搞证件正面印有“嫖娼许可证”的字样,竟然有所谓“全球爱心认证中心”颁发的字眼。证书内更是不堪入目的图文,证书背面则有可供持有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和张贴照片的空白项。内文再往后的内容更是让马女士火冒三丈:“兹证明×××同志好色无比,为防止此人犯罪,许可此人凭证件嫖娼及此证明有效期20年”的字样。
      对此,马女士曾经与学校的老师进行沟通。沟通中得知,对这些“恶搞证书”,老师们多次予以没收和教育,但是还是有一些孩子偷偷夹塞入书包内玩。
      12月8日下午六时,在太原五一路附近,一位来学校接孩子的宋姓家长正与别的家长闲聊。宋姓家长很气愤地说,正上二年级的儿子小李,昨晚写作业时,竟然从笔袋中拿出一个“泡妞证”玩。闲聊中,另一位家长回应称,孩子书包中也有这样的证书。两位家长发现后,均对孩子进行一番说教,并当即撕毁了证书。可即便如此,两位家长均担心,孩子尚小,正是处于懵懂状态,校园里出现这种不良物品,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线下难觅线上很是猖獗

      近日来,在对太原五一路、府西街和旱西关附近多家学校周边的商店调查中记者发现,这里并没有销售不良“恶搞证书”等情况的发生。
      在线上的网络平台上,各种不良“恶搞商品”比比皆是。有涉嫌恶搞低俗的搞怪零食,有印有污言秽语的文具,还有涉嫌暴力血腥甚至涉嫌淫秽色情的零食等。
      在某电商平台上,诸如“处女证”“脱光证”等商品搜索结果非常多。还有一款所谓的“美少女”系列手办,虽然有些部位有所遮挡,但基本上是以接近“全裸”为主,有的虽然穿着少量的衣服,却备注着“可脱”或“可爆甲”,也就是可瞬间脱光全裸的意思。
      据媒体报道,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多家电商平台进行巡查中发现,有9个平台存在着向未成年人售卖不雅文具和手办的情况。不完全统计,不良商品数达3万多个,这些商品还标注着适用人群为“少年”“学生”等未成年人。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这些面向未成年人的不良产品,家长和老师们都很愤慨。

    净化市场需要齐抓共管

      针对儿童、学生文具、玩具用品上存在的含有色情、软色情等低俗内容、发布恶搞、低俗、含有软色情内容的广告、以及“三无”产品等,早些时候,太原市、尖草坪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曾经开展执法检查。检查主要是在省内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基地——文百综合批发城展开。检查中,市场监管人员发现有存在低俗隐晦、消极软色情内容的儿童款耳塞,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游戏卡牌,以及包装盒上竟然找不到任何中文标识儿童玩具等产品,对此,执法人员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予以处罚并责令整改。
      市场监管部门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治理产品中软色情侵入等突出问题,向社会传递市场监管部门守护儿童和学生健康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山西景鑫律师事务所李腾表示,生产销售这些含有性暗示的文具玩具违犯未成年人保护法,严重者可能违犯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传播含有淫秽和色情资讯的书籍和物品,涉事的不良产品,对于青少年而言,属于色情和淫秽物品。同时,他建议,单靠一个部门去监管,其收效不大,要形成一个市场监管、公安、街道等多部门的联合执法,从线上线下的源头抓起,对这类非法产品予以严厉打击。此外,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第一时间予以教育和纠偏引导。

    本报记者阎建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