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专精特新”企业仍然极具发展潜力,具有创新能力突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特点,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也面临着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等问题。湖州市吴兴区针对相关问题,积极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探索相关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湖州吴兴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为广大中小企业如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全国来看,小巨人企业1.2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吴兴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数的24.4%,占比居湖州市第一。2023年上半年,吴兴区“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值136.8亿元,占全区产值的28.9%。
一、问题解析
(一)产业链条协同不高。在主导产业培育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产业链系统化思考、谋划、设计、攻关不足,导致吴兴区物流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协同度不高,合作不够紧密,仅有三一装备具备可带动较长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能力,其配套生产企业大多集中在江苏、上海等地,本地协作度不高。
(二)核心竞争实力不强。由于创新发展研发费用投入大、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吴兴区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在竞争市场上普遍呈现出市场认可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在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知识产权等各方面关注度不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后备梯队储备不多。截至2023年4月,吴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4家,仅占湖州市的10.6%,位居第五。与兄弟区县相比,企业数量、产值规模、发展质效和科研能力等相关指标均排名靠后。吴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0%的头部企业对营业收入、创新投入等指标的贡献率达到60%-70%,众多中小企业无论从体量规模还是创新能力上都显薄弱,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不够扎实。
(四)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专精特新”企业多为攻坚硬核科技的技术型企业,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慢,需要外部融资予以支持。但是,目前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自身资本积累、民间借贷等渠道,有限的资金难以保障企业长期创新。银行贷款门槛高,贷款难,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紧缺,同时,由于抵押的程序繁锁,评估费用高,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路径建议
(一)动态调整,实施梯队培育工程。建立“专精特新培育清单”,将企业细分为智能物流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数控机床等5大类,并对辖区内已有企业的情况数量、发展程度进行摸底分类,遴选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首批培育企业入库。围绕主营收入、净利润、市场占有率、专利、研发支出占比、品牌打造等核心指标,每季度开展培育企业晾晒比拼,激发企业互看互比、互促互提的内在动力。综合比拼结果,按年度对培育库内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并对名单进行动态更新。
(二)借力外脑,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实施人才引智汇聚工程,立足智能装备、数字产业等重点产业人才引进需求,充分发挥太湖实验室、西塞山科学谷等高端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开展产研倍增行动,以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加快企业在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与省内、市内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技能性人才,定期组织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开展调研学习,不断提高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标准筑基,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强化区域品牌创建,以三一装备等单项冠军企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品牌集群。率先开展标准筑基工程,引导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上升为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创新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标准、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攻坚培育“浙江制造精品”。实施品牌推广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洽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扩大品牌知名度。
(四)金融赋能,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深入实施“凤凰行动”,组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对接,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建立“白名单”管理制度,围绕“专精特新”、上市后备等重点领域,出台“行业+金融”配套政策,对名单中企业新发放的信用贷款、政策性担保贷款、项目贷款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补助等政策支持,提升金融资本输送的“精准性”。(作者:1.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吴兴分校 施玉堂;2.吴兴区发改经信局 嵇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