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理论交流

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研究

  摘要: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有高度文化自觉性。李大钊传统文化观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开始积极学习并推崇传统文化到批判传统文化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随后主张中西方文化结合发展,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并强调思想文化建设、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及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关键词:李大钊;传统文化观;文化强国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下,我们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并且积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积极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朝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不断前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李大钊传统文化观形成的背景及演变过程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运动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觉醒,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进步、创新、建设起到了启示作用。

(一)李大钊传统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传统文化常被视为封建经济基础的产物。在封建社会,我国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独立的各户进行种植、生产、劳作。马克思曾提及:“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样,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发展状态,人们追求的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满足现状,不去舍弃“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不去发明创造革新,同时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封建王朝长期存在并且能够进行专制统治的原因。

(二)李大钊传统文化观演变历程

  李大钊文化思想的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是一个对我国传统文化探索并形成正确文化思想的过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随着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国家地位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1.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并推崇传统文化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李大钊自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这也使得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影响。
  2.由学西方文化到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在个人与整体面前,西方文化更加强调民主、科学、开放,强调个人价值至上,每个人都要追求自由全面发展。而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社会整体,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国家利益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国家利益为上。西方文化更多强调革新、变动,而我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强调的是“居安思危”的稳定性发展。在现实层面,西方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看重当前利益,而我国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看重长远利益。

二、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现实价值
(一)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要想发扬光大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同时必须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文化意识不断觉醒,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不是封闭独立的,而是开放的,具有包容性。“不专己以排人,不挟同以强异”,李大钊主张东西方文化不是独立隔离的,要进行文化调和,对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合时代进步的部分,应予以改造或者抛弃,重塑传统文化的时代内容。

(二)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李大钊的文化自觉提供了思想来源,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而快速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初期进入我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引起了各个阶层的重视,引发了人民思想的巨大变革。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物质富足,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富裕,应该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结语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李大钊传统文化思想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李大钊传统文化观形成的背景、演变历程、内容以及当代价值意义。深入理解李大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历程,可以帮助新时代的我们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朱志敏.李大钊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立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