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理论交流

李子洲办学实践对当今师范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在办学中,李子洲成功地将“无产阶级革命”与“新教育改革”相结合,凸显先进理念,凸显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以新教育思潮为遵循,改进学校教材与课程;以发展学生身心为导向,注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分析李子洲办学实践经验,本文探索新时代高等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加强理想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并优化教育教学。这一模式致力于支持并服务新时代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词:李子洲;办学实践;师范教育改革
  李子洲的教育思想与当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民主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界掀起了指向科学与民主的教育革新思潮。受到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李子洲积极批判旧教育的弊病,推动新教育的发展。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子洲在办学中形成了将“无产阶级革命”与“新教育改革”相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分析他的办学实践经验,我们不仅可以反思当下师范教育的问题与现状,还能够探索具有活力和特色的新时代高等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支持并服务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一、李子洲办学实践概述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1924年,李子洲任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他上任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创建党团组织,将革命活动与师范教育紧密结合,遂使“四师”成为一所红色革命学校。在李子洲的领导下,学校确立了“培养新的师资,改变落后面貌,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唤醒工农劳苦大众,一起改造中国,进行革命,建设人类最理想、最科学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办学目标,而且积极动员学生开展革命宣传与实践活动。1925年初,学校成立了学生会,后又陆续组成“陕北学生联合会”“陕北青年社”等学生组织,通过组织发动学潮、召开会议、游行示威、兵运斗争、工农运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与毅力。

(二)以新教育思潮为遵循,改进学校教材与课程

  以新教育思潮为指导,李子洲在学校课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实施了选课制,鼓励教师结合实际编写教材,并注重将生活资源融入课程中。这不仅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着眼于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需求。这种改革不仅增强了课程的适宜性,更达到了教育学生改造生活的目的。这一举措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以发展学生身心为导向,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李子洲在办学革新中注重以发展学生身心为导向,主张减轻学习负担,积极推动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倡导学生参与社团、协会等组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任校长期间,“四师”组织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丰富多彩。同时,为提高师资水平,他推动实施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例如组织学生在平民学校进行授课。这一系列办学革新举措旨在突破旧有教育模式,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为地方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李子洲办学实践对当今师范教育的启示

  随着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扩张,师范院校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师范特色不足,有些课程相对滞后,偏重理论,实践不足等。李子洲的教育革新精神和实践经验对当下师范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加强理想教育,筑牢服务意识

  在国家深化改革以及面临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的背景下,师范教育的使命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诸如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等等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学生的理想教育,使他们逐步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者,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对标基础教育,改进师范课程

  改进师范课程首要任务是从顶层设计上制定指向基础教育实践需要的课程标准与体系,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充分树立产出导向(OBE)人才培养理念,高度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把师范教育的实践性作为改革的基本导向,改变过去重视理论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倾向。针对师范课程理论性强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课程的比例,并且对现有理论课程实施“整合”,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经验、共同讨论等学习方式,使师范生高效地学习相关理论,解决实践问题。

(三)转变培养模式,革新课堂教学

  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高等师范教育应当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使师范教学逐步顺应职前培养与职后工作一体化的要求。在改革课堂教学时,我们需要着重体现学生体验性与参与性,确保理论知识能够及时地与实践动态相连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构建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的交互性、体验性教学样态。其次,充分利用属地教育资源,师范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依赖自身与属地政府、义务教育学校的三位一体资源配置,以实现更高效的师资培养。这样的改革旨在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师范人才。(作者:榆林学院 白亚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