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文化:山西襄汾陶寺古村落文化资源研究》一书,202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高忠严副教授关于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一部著作,也是他对自己“第二故乡”的情感表达与回报。高忠严先生具有民俗学的学科背景,一直关注山西古村镇公共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并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书是他在陶寺村及周边村落田野考察基础上完成的对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结晶,以平实干练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将陶寺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做了系统展示,并立足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源的观点,秉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对陶寺古村落文化资源、村落文化建设现状及资源开发利用愿景等内容进行了深切的论述,展现了一位当代民俗学者的现实关怀与学术追求。
应时而动,民俗学者的现实关照
《陶寺文化:山西襄汾陶寺古村落文化资源研究》有九个部分,主体部分共七个章节。开篇绪论部分,作者以宏观的、开阔的视野阐述了古村落文化资源类型与保护,指出“古村落反映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社会环境、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丰富着我国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进而作者认为陶寺村各类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在山西文化旅游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对其开发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一章为“陶寺概况”,作者从陶寺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村名由来和村落景观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第二章开始到第七章,是关于陶寺古村落文化资源的专题内容。作者分别对遗址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岁时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六大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价值功能、利用现状及开发途径等进行了详实的研究。作为一部民俗学研究的著作,每一章内容都建立在作者长时期的田野考察之上,对民俗文化事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也呈现出陶寺古村落社会生活的众多面向。在娓娓道来的笔调中,作者全方位描绘了各类文化遗产在陶寺古村落中的存在样态,又细致洞察了村落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结语部分,作者对陶寺古村落的活化、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总结与说明。这样一种民俗志式的田野,造就了这一部富有特色和创新性的传统村落个案研究成果。
钟敬文先生曾指出“民俗学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民俗学作为一门有情怀的学科,关注民间,关注民众的生活世界,作者牢牢抓住并继承了民俗学的这一传统,把研究视角置于与民众、与村落直接相关的层面上,切实关照到民众生活的村落世界。既有对远古的追溯,又有对现实的回应;既有对村落文化的地方性阐释,又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勾连贯通,共话当下与未来的传承开发。这使本书呈现出以文化遗产的表现与内涵为横切面,又涉及到纵向的遗产发展脉络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重视村落社会、关注村落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顺势而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强省,“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具有丰富的古村落遗产,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类型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陶寺在山西文旅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一是著名的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发现地,有“最早中国”之称,二是陶寺村传统民俗文化天塔狮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对其关注和研究尤为重要。作者能够把握时代对村落发展的诉求,应时而动,有所作为,让我们更加坚定古村落是文化之根、文明之源,在作者看来,从村落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到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方面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村落文化资源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指出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途径等。因此,本书的论述既涉及到对村落文化遗产本身的研究,又延伸至作为资源的遗产的价值及开发等,是作者对村落的持续关注和发力,也是民俗学者对现实的关照与担当。
活态书写,古村落文化遗产的生动言说
早期的民俗学者,在田野中身体力行地搜集民间歌谣、传说、故事等,观察、感受存活于民众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获得的资料,“使民俗学研究建筑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种田野作业的方法是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田野调查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研究者的田野感受和现场感,是本书研究中采取的重要方法。作者历经长时段的调研,多次深入到陶寺村及周边村落,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访谈、细致观察等方法,对过去与当下陶寺村的物理空间、民众的日常生活及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以活态书写的方式为读者呈现出陶寺古村落的古往今来与社会变迁。将民众的经验解释与地方知识原生态地表达出来,给予村落生活主体与文化遗产以最大的尊重。比如在书中我们常能看到村落中民众的生活状态,或是在劳作,或是在消遣,抑或是在表演等;再比如“农耕文化”部分,作者记录下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农具使用以及民众口头讲述的农事活动谚语,这是民众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村落农耕文化遗产的独特财富。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本书中有很多,作者以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笔触,记录了各类文化遗产在陶寺古村落中的真实状态,为我们了解“最早中国”所在地、晋南特色传统村落的样态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小村落有大历史,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态的、真实的村落中国。
柴书毓 张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