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1版:理论探索

“第二个结合”何以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精神支撑。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理解和把握文化生命的结构要素及其运动规律,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指明了目标和路径。一是信仰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之“脉”;二是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有机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之“形”;三是命运与共与协和万邦有机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之“用”。
  关键词:两个结合;文化生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化生命体”强调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内在连贯性,即文化的深层要素如同生命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它们并非无序累积或“硬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紧密联结、协调发展,形成严整有序的有机体,彰显出新文化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及开放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精神支撑,即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深刻认识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全面理解和把握文化生命的结构要素及其运动规律,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指明目标和路径。

一、信仰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之“脉”

  信仰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条新的文化脉络。这个结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迈出的重要步伐,为塑造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先,信仰信念与千年理想的有机交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深沉的情感。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追求,强调和谐共生、道德修养等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观通过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对社会公正、人际关系和谐的深刻信仰。这种情感的传承与延续使得文化生命体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这深刻的文化情感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底蕴,更为当代社会注入了共同的精神力量。信仰与理想的有机结合使文化生命体具备了在现代社会中引领人们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的力量。这种深沉的情感成为文化传承的动力源,激发着个体和整个社会对于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在这一情感的引导下,中华文化焕发出对和谐、文明社会的强烈渴望,形成了集体共鸣,推动着文化的深刻传承和创新发展。
  其次,对中华民族千年理想的继承为文化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积淀了“天下大同”“仁者爱人”等理念,彰显了对和谐社会的持久向往。这些理念不是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是通过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和拓展,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及深刻的历史支持。这种理念的历史延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这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是对千年理想的信仰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千年来通过不断传承并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了一种承载着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准则,使得中国社会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时能够同时保持对传统理念的尊重和延续,为构建更为和谐、富有活力的社会奠定了深刻的文化基础。
  同时,信仰与千年理想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有机统一,在文化表达和艺术创作中得以淋漓展现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的创新元素,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文化的创新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有机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之“形”

  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有机结合,催生了崭新的文化生命体。通过“第二个结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本理念深度融合,注入了深沉的人民情感。这个生命体深植于中华大地,各种文化形式和符号在人民实践中涌现,为文化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这里,人民的心跳与呼声交织成智慧之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力量,展示了文化传承与人民奋斗的结合,为中华民族的未来铺平了充满活力的道路。
  在理论建构方面,为谋求民族独立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意识形态,首要的是革命主体观念,这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为明显。确定革命依靠对象的问题是意识形态建构的基础,我们扬弃西方“主权在民”的片面观点,形成了一套意识形态化的“人民”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这种表述既涵盖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内核,又摒弃了其虚伪性;既吸收了朴素民本理念的合理成分,又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概念和思想生成丰富的具象和样态,具有表征整体思想文化的作用。
  从实践层面看,发展思想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而民本理念则突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在政策实施、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通过促进人民全面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这种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更多发展的红利,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认知层面,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更是关乎每个人的全面进步和生活品质提升。这一认知改变了人们对于发展目标和效果的理解,将经济繁荣与人的幸福紧密相连。同时,强调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类自身价值和个体的尊严,形成了一种更为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认知。
  因此,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不仅在实际行动中为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中孕育出了崭新的文化生命体。这种文化生命体既注重整体发展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又深刻体现了对每个个体权益和尊严的尊重,为构建更加和谐、富有活力的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三、命运与共与协和万邦有机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之“用”

  命运与共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文化生命体跨时空、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力。通过“第二个结合”,使中国自古亲仁善邻、讲信修睦、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作用,打破了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势,众多民族文化之间的国际交流与碰撞也日益频繁。面对某些西方国家对那些经济地位相对较弱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肆意削弱、甚至以牺牲他国本土文化为代价谋取独特性的不合理逆向文化全球化方向,新的文化生命体凭借宽广的国际视野,努力突破这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二元对立的局限,宣扬全人类因命运相连而共有的尊重人权、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等价值观,着眼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性,相互借鉴,为我所用,体现了面对不同文化所持有的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充分发挥出对人类及未来的“化育”作用。
  一是在“和而不同”基础上孕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在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以创造人民幸福、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最大目标,致力于解答如何在人口众多的现实背景下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取得平衡,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等问题,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宏伟蓝图。同时,新的文化生命体秉持“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理念,强调“将心比心”“助人自助”的积极作用,为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为全球文明百花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以化育“天下大同”为理想,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境界。新的文化生命体吸纳了中华优秀“和”文化和“天下观”,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丰富内涵,致力于在各国之间达成共同构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共识,形成全人类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命运共同体不是用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而是形成不同文化价值观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实现“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境界,这既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实践。又成为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唯一可行之路。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不同文明更好地实现包容互通贡献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壮大文化生命体的力量,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闪耀中国思想之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新华社.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R].新华社高端智库,2023.7(作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润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