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4版:科教天地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尽管我国高校多年来持续扩招,培养了大量高尖端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在这一背景下,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意识、形式、载体、体制四个方面探讨实践路径,旨在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为我国培养具有劳模品质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劳模精神;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爱岗敬业就是要在自身岗位上兢兢业业,有上进心,努力奋斗。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例如,在教育领域,一位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悉心辅导和教学工作的尽职尽责展现了爱岗敬业的品质,为培养更多优秀学生、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争创一流则要追求在某个领域达到最高水平,成为该领域的杰出代表。以科技创新为例,一位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国际认可,为人类知识的扩展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这样的努力不仅促进了个人的成就,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高校大学生基本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拼搏进取的理念,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定基础。而做到一流,必定要比常人付出多倍努力和行动,这一精神能够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永争第一,从而落实到将来的工作行动中。

(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是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要竭尽全力去工作、去斗争。它是一种献身精神,即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勇于创新就是要勇敢进取,不因循守旧,要创新性提出新思想、新观点。革命战争时期,先辈们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能取得现如今的成就,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艰苦奋斗精神十分重要,而在当前这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中,我国要想抓住发展机遇、面对发展挑战,更需要青年人的勇于创新。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淡泊名利即不注重外在名声和利益得失,不以追逐名利为目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而拼搏。甘于奉献则是拥有主动奉献的精神,把自己的所学所思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拒绝了美国政府开出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默默奉献,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成就了今天一个强大的祖国。
  大学生作为最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人,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有利于他们为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劳动模范存在认识偏差、职业规划意识模糊

  首先,一些当代大学生受媒体影响较大,偏向于追求娱乐偶像,对劳动模范及其事迹不感兴趣。据调查,91%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劳模精神在塑造正确的劳动观、激励创业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只有13%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劳模精神的内涵,可见大学生对劳模精神时代内涵的认识有待加强。
  其次,过于关注劳模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当今社会,部分人把金钱和权力当作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这种不良风气会影响到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最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家境优越,被父母养成“温室里的花朵”,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味安于现状,对于工作只求安稳轻松。

(二)教育模式单一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将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局限于传统范围,并未充分将“劳模精神”纳入其中。尽管一些高校将“劳模精神”融入创业就业教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比如对劳模精神宣传不到位、了解不全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上。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因此,“劳模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更加积极地促进“劳模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领会并实践这一精神。

(三)教育载体不丰富

  现如今我国拥有发达的网络环境和科技,高校却没有充分将其利用。传统的现场讲座和活动受场地、资金等各种人力物力资源限制,相关活动的组织或举办可能会受挫,它的宣传及参与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多种形式的教育载体来推进“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四)教育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教育部已发布文件要求高校组织劳模精神进校园等教育实践活动。然而,调查显示,只有57.1%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过劳模教育内容,而只有17.9%在大学阶段接受过。这表明高校对劳模精神教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创业就业教育更显困难。
  首先,劳模案例的不定期更新导致学生难以深刻感受到劳模精神的影响。当前,“劳模精神”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往往处于两个独立的教育状态,缺乏融合的教学体系,因此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影响了教育效果。
  其次,部分高校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相关领导对其了解不够深入,机制设置不够完善。再加上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团队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很难在课堂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加强对“劳模精神”教育的认识,完善相关机制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实践经验。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深入理解劳模精神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劳动教育的推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主动选择农村和基层工作,使个人的成长与社会价值相互融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其次,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职业规划中,大学生需要客观评价自己,对求职岗位有清晰认识。应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竞争态度,同时提高抗压能力,勇敢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
  最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传达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就业政策,提供积极引导;其次,进行榜样教育,通过成功的校友和有着耐劳肯干品质的应届毕业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激情;最后,早期抓好就业教育工作,从入校时开始,让学生了解学业与就业的紧密关系,引导大学生在早期进行职业规划。

(二)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改革创新教育方式

  高校应当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大学生更积极地践行劳模精神。传统的宣讲及相关教育活动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扩充知识储备、培养实践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劳模纪念馆,并提供专业讲解员和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引导大学生将“劳模精神”融入到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中。另外,学校还可让劳模带领大学生参与项目或实践任务,例如对社区街道或产业园区进行调研走访;同时,安排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专业实习,挖掘身边的劳模,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付诸实践,对未来的就业创业与发展有积极影响。

(三)搭建“线上”教育平台,打造多样教学载体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线上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我们应该全面关注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因此,高校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劳模精神”传播和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例如,可以通过“钉钉”观看相关直播讲座,邀请劳模进行线上宣讲;还可以下载学习通等App,听取名师对“劳模精神”的认识,以丰富学生的理解;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当今年轻人最喜欢的网络平台,如抖音、微博等,将“劳模精神”融入创业就业教育。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劳模精神”,激发他们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热情。

2.进行个体网络指导,建立线上咨询

  在新时代,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面临巨大压力,内心可能比较脆弱,因此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却不愿意面对面交流。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可以建立线上咨询平台,由学校配备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就业创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关于“劳模精神”内涵的理解等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不同老师可以给予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帮助他们挖掘目标、优势和资源,提升求职信心。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四)完善“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制

  在新时代,高校需要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体制改革,以更有针对性地将劳模精神融入其中。就业创业教育应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宏观教育体系上,学校应构建择业、就业、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学生在大一至大四的学习中逐步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增设与“劳模精神”相关的教材,聘请知识型和创造型劳模教师进行授课,并设立教师考核制度,以确保劳模精神生动融入到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同时促进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微观教学内容层面,采用因材施教原则。为不同专业和职业方向的学生配备各领域的劳动模范教师,在不同课程中结合多样的劳模案例,从多角度深入地渗透“劳模精神”到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最终达到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焦晓云.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2(01):16-22.
  [2]顾志勇.高校弘扬劳模精神的三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2):75-77.
  [3]李忠鹤,彭鹏.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J].劳动哲学研究,2022,(02):161-168.
  [4]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1).(作者:西安科技大学 王玉慧)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