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经济法学科是入门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接触的知识比较多,因此所涵盖的思想政治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进下,这门课程的教师需要充分展现经济法的相关优势,为学生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所传达出的人文思想,提升学科价值的推动作用。因此,这篇文章通过对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及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及改革;分析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工作,主要是利用课程内容与方法,引领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加强爱国主义思想与使命感教育,培育高素养人才。其主要从思想方面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意识,培育其严谨精神,认真对待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受的信息日益多元化,信息内容也愈加繁杂。所以,教师要加大课程思政的工作力度,助力学生正确把握与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与创新水平。
一、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
首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政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素养。在当前社会,教育目标已经从单一的讲解课程知识转换为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而思政素养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所以,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已成为相关教育部门的统一目标。经济法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潜质。第一,其是法律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学习经济法能够有效地了解法律。通过对法律的掌握和学习,帮助学生不断树立他们个人的法治思想,从而推动品德素养的提升。第二,学习经济法能够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使命感,继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这门学科还能够利用案例剖析等学习模式来增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借助案例剖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与社会的相关性,且能够逐步发觉其中蕴含的市场价值与伦理道德。此外,这种方式也能够培育学生的思辩水平与分析水平,提升其思政素养与全面素质。再者,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当前,学生的专业素养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职员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因而该专业的学生不但拥有各项专业技能,还包含对法律的掌握与运用技能。最后,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当前,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已成大学教育的主要宗旨之一。针对经济法学科,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诸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设计一系列如案例研读、小组探究、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探究性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认知,以及处理问题的水平。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及改革策略
(一)发掘教材内容亮点并进行有效改革
教材是经济法学科的主要元素,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非常多样。教师要深度挖掘其中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凸显本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对各个思政要素进行深入开发与融合。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授经济法的过程中,主要会讲各种法律机制,可能会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学生对讲解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因而教师要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予以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体系中,继而完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有效结合。
(二)改进方法,改革教育体制
一是利用案例教学。传统的授课中,以教师为主体,给学生讲解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学生因为缺少相关社会经历,在实践中难以精准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无法明确知识重点。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为学生搜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去研究处理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情景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搭建各种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以相关角色为参考开展自由探讨,从多个角度理解经济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法治理念,通过情感认同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课程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始终秉持新时代的理念,指导经济法课程的发展,使其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要求相契合。为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发展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帼.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5.
[2]张守文.经济法的法治理论构建:维度与类型[J].当代法学.2020(03):131-140.(作者:贵州大学 赵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