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天天3 · 15

网购药品不能只图方便

  • 图片来自于网络

  •   进入冬季以来,呼吸道疾病感染频发,网购药物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网购药品除了方便快捷之外,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网购药品一解燃眉之急

      不久前,太原市民薛女士的孩子放学回家后突然发烧,正值流感高发期,薛女士怀疑孩子是感染了流感病毒,丝毫不敢怠慢,但又不敢盲目用药,于是,她连忙下楼前往附近药店采购流感抗原检测试剂。
      然而,薛女士跑遍了自家小区附近六七家药店,都没有她需要的抗原检测试剂。一筹莫展之时,薛女士突然想到了可以网购药品,或许同城其他药店有相关产品的销售。薛女士立即点开美团App的“美团买药”,一经搜索,果然发现了相隔15公里之外的一家药店销售流感抗原试剂。下单后,约1个半小时之后,薛女士收到了外卖员送来的药品。给孩子检测后发现,果然是感染了乙流病毒,于是,薛女士在咨询医生后及时给孩子服用了相关治疗药物,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我并不是一个习惯网上购药的人,但是关键时刻,网购药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真的很方便。”薛女士说。
      记者在某网售药品App上看到,平台按照感冒发烧、抗菌消炎、儿童用药、肠胃用药等几十余种分类详细纳入了各类型药品,消费者可以根据病情类型精准选择。同时,还设置了“问医生”按钮,可以进行专业的用药咨询。另外,下单购买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流程也不同,处方药购买时会有绿色字体提醒。记者点击一款处方药进行购买时,弹出的对话框提示需要填写用药者姓名、身份证号、疾病史、确诊疾病等内容。填写提交后,在线执业医师根据病情开具处方,并告知用药禁忌等事项,之后才可下单购药。

    网购药品存在一定乱象

      除了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之外,网购药品由于范围广、渠道多,也存在一定乱象。
      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网购保健品乱象。现下,许多人为了强健体质都会买一些保健品来吃,却在大剂量服用之后出现身体问题。小李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2023年初,不到三十岁的小李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加入到了吃保健品的大军中,先是吃了辅酶Q10和鱼油,后来加上了蔓越莓胶囊、各种维生素、胶原蛋白和蛋白粉。吃了一段时间后,在常规体检时竟然发现肝功能异常,医生提示有轻度肝损伤。小李立即想到是自己吃各种保健品的问题,于是立马全部停掉,等待过一阵子再去复查。
      小李告诉记者,保健品的范围比较广,销售也没有那么严格,经过各种平台的宣传和许多大网红的介绍,想不心动都难。很多人花了大价钱买来一堆保健品,每天光是吃保健品就七八种,如果真的造成了损害怕是不可逆的。
      对于此类型问题,国家也抓紧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去年,国家药监局点名小红书、淘宝、京东、美团、拼多多等平台,要求带头落实平台责任,用足、用好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合法资质审核和管理,强化平台在产品召回、风险处置和监督检查中的配合义务,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网购药品应注意资质

      1月15日,国家药监局公布5起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第四批),其中包括快团团入驻商家无证经营药品案等。国家药监局提示,通过网络购买药品时,要关注两个资质:一是药品零售企业资质,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的主页面显著位置是否公示《药品经营许可证》;二是药品资质,所购买药品是否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同时,请勿通过社交软件、短视频内容发布平台等渠道,从无资质的商家或者个人处购买药品。部分产品宣称能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或者含有“药到病除”等绝对化用语的,或者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信息的,请谨慎购买,避免上当受骗。如发现无资质网售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请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反映。
      此外,消费者在收到网购的药品后,可以扫描包装上的黑色条码进行药品溯源。扫描成功后,会在手机上显示该药品溯源码是否验证通过,同时还有药品的基本信息、生产属性、类别属性、厂商信息等,消费者可以仔细核对是否与药品的内包装信息一致。

    本报记者余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3-12-28期

    • 第2023-12-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