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策划

秧歌戏里过大年

  • 图为杜四卯在后台为戏曲演员整理衣服。

  •   “鸳鸯配对又成双,英台若是女红装……”2月11日下午,太谷区无边寺白塔院内,戏台上戏曲演员正唱着太谷秧歌传统剧目《十八相送》,戏台下众多不同年龄段的游客看得流连忘返。此时,太谷秧歌非遗传承人杜四卯正在紧锣密鼓地帮下一场戏的演员们整理衣服准备道具。
      杜四卯是土生土长的太谷人,从1985年至今从未间断过唱秧歌。在后台时常可以看到有观众前去和他打招呼。杜四卯很是欣慰又带着自豪告诉记者:“很多爱好看秧歌的太谷县人民都认识我,他们清楚我的拿手剧目,更熟悉的甚至了解我的家庭情况。每次去不同的地方演出,有的观众会跟着去听,一年下来也听了若干回了。”
      太谷秧歌属于稀有剧种,地域性很强,其中很多对白是用方言完成的,表现内容带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因此传播范围受一定限制,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喜欢太谷秧歌的人群如今大部分在55岁以上,而太谷秧歌的表演者同样偏大。杜四卯介绍:“我所在的剧团三十人左右,很多都超过55岁了。”他指了指身旁正在化妆的戏曲演员:“你看她都快60了照样得去唱,没办法年轻人加入的还是少。为了给大家带去欢乐,我们还得继续唱,自然也确实真的喜欢。”
      老一辈的戏曲演员们坚持奔赴在一线,不光是为了生计,更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情怀,保持着对太谷秧歌的热爱,希望为这项事业发光发热。看到观众满脸的笑容,听到夸赞的呼喊声,此起彼伏的掌声,心里也觉得很满足。
      武奶奶今年91岁,她全程站着目不转睛盯着戏台,在看秧歌的人群中格外显眼,武奶奶的儿子怕老人太累,送来椅子可都被奶奶拒绝了:“我不坐,我就喜欢站着看。”武奶奶的儿子笑着摇摇头陪在老人身边:“我妈就喜欢看秧歌,以前哪里唱去哪里,现在年纪大了跑不了那么远,但只要有表演在家附近,她准会来看。这次过年正好在家门口唱,可把老人高兴坏了,早早就兴冲冲跑来占了最佳观赏的位置。”正是因为有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观众,才更要将属于我们的非遗不遗余力的传承下去。
      据了解,山西2023年投入2125万元保护稀有剧种。通过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每个稀有剧种每年100场演出,购买标准为5000元/场。近几年,太谷秧歌剧目与时俱进进行了创新,创作出《马定夫》《广盛号》《花开百雁坡》等剧目。太谷区政府和人民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希望太谷秧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建桃秧歌剧团里有两位“95后”“95后”秧歌表演者郭建雄说:“我就是学习戏曲出身,从小喜欢戏曲。过年是大家休息的时候,我们却恰恰相反,这个时候反而更忙,但只要能站在台上表演,只要场下还有观众我就会努力唱。”
      “我马上就要退休了,特别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我们的团队当中,将这门文化传承下去,当然,只有太谷秧歌发展更好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各界的支持下太谷秧歌能够有更好的未来。”杜四卯恳切地说道。

    高皓月 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