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关于中秋夜的诗词最好的要算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那么元宵夜写的最好的就是辛弃疾这首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了。欧阳修也有一首《生查子·元夕》写的也好,只是格局小了一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夜,千树繁华,烟火如雨。豪车芳香,凤萧回荡。皎洁月亮,行走天空,如玉盘,照白昼。鱼灯龙舞,笑语欢声。美人走过,暗香悠悠,在人群中寻觅千百回,猛然回头,她却在灯火零落处。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词人,与苏轼被称为“苏辛”,为豪放派代表。有人把他与苏轼相比:“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此言一语中的。
辛弃疾这首词是于南宋淳熙元年或是二年(1174年或者1175年),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所作。此时的辛弃疾刚从北方率众归宋。失去故园,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在强敌压境,国势衰微,不思抗敌,却沉湎于享乐,麻痹国民。来自敌占区的辛弃疾主战不能,看到朝野上下,粉饰太平。他便借着这首《青玉案》抒发情感。这首词的后半阙尤为经典。王国维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成大事者必经的三大人生境界之一。其实,辛弃疾是将孤独的自己放在词中,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道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为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祭神活动,真正作为节日是在魏晋之后。天下不分南北,这一天都要观花灯,闹社火,吃元宵。沈括在《容斋随笔》中说,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宋诗中有元宵节煮“园子”之说,因“园子”是在元宵节吃,所以又叫元宵,可见吃元宵的风俗历史久远。只不过南方地区则叫汤圆,做法和包馅都有所不同。习惯了家乡以红糖、白糖、芝麻、果仁、青红丝等为原料,用糯米干粉在笸箩里滚出来元宵的口味。所以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捏出来的。
现在超市什么口味的元宵都有,不必非要等到过节再吃。而且元宵不仅个儿大了,馅也丰富了,但是味道却差了许多。每年元宵节前日,太原市钟楼街的“老鼠窟元宵”买元宵的队能排数百米长。平时可以在店里吃一碗过过嘴瘾,顾不得血糖高,五块钱买六枚,可以随便加汤。正月十五的夜晚,街道广场成了一片灯海,花灯制作运用了现代声光电,个头也大了,也多了嘈杂的音乐,少了静静的赏灯。再也回不到那个四合院里家家自己做的小宫灯、八角灯及各色花灯,灯里边点燃的蜡烛随风摇曳。大的挂在门口,小的随孩子们提着跑。灯外面用毛笔写着灯谜,想一想心里都暖和。
晚唐诗人韩偓有一首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正是应景。另外一首写元宵节的词是贺铸所作:“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冉冉,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这首词说的是东风初起,京城解除宵禁,观灯的美人步生莲花,款款归去,五更时分,钟声响起,笙歌散尽,月色明而灯火稀。香气伴着梦忆,寒意散尽,我脱下春衣,京城不知何处,只见天上银河孤雁远飞。沈括之《梦溪笔谈》中记载,皇祐五年(1053)狄青奉旨招抚广西,此时侬智高守昆仑关。狄青到达宾州,正赶上元宵节。于是大张旗鼓,张灯结彩。宾州城灯火辉煌。当夜宴请将军,第二晚宴请各队军官。二鼓过后,狄青说自己不舒服,要去休息,让孙元规暂时主持宴会,派人陪同客人。快天明之时,狄青还没有回来,参加宴会的客人都不敢退席。忽然有快马来报,当夜三鼓之时,狄青已经拿下昆仑关。狄青,字汉臣,汾州西和县人。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文水县,北宋名将。后被文官集团排挤,官职被贬,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
最初观灯的习俗来自于佛教。僧史略记:“太平兴国六年,敕燃灯放夜,为著令。”皇上下旨,上元放灯,下元也放灯三夜,为军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在此之前,唐代就有放灯之说,睿宗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陁请于玄武楼外,燃百千灯供佛,纵都民出观。《西京杂记》也说:“元夜,燃九华灯于南山上,照见百里。”《天宝遗事》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可见正月十五观灯由来已久,而且是供佛所始。想想当年没有今天城市的霓虹灯和楼群的灯光,能有一树燃灯,也可谓远及百里,光明夺月色。
据《古今诗话》记载,“正月望夜,许三夜金吾驰禁,察其寺观及前后街巷,要盛造灯笼烧灯,光明若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严饰,士女无不夜游,罕有居者。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被浮行数十步者。王公之家,皆数百骑行歌。”古人形容非常有趣,犹如一幅正月望夜图。三夜观灯,寺观、街巷,无处不挂灯笼,灿如白日。真是万人空巷,塞车堵路,竟有被拥挤到两只脚不着地走出数十步。
宋乾德五年(967年),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已经过去七年,虽说天下还未全归大宋,但是京都开封汴梁已然是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宋太祖下诏曰:“朝廷无事,区宇咸宁。况年谷之屡丰,宜士民之纵乐。上元可增加两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自此,正月十六开封府以旧例,增加了两夜放灯。这就是要放长假啊!也有记载说,京师的旧例本来是三夜,有姓钱的富豪,居然用钱买了两夜。不止现在,古时有钱就豪横!
董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