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与文联同在一栋楼上,所以第一时间看到盂县文联新近编辑出版的《乡愁新韵》,有种先睹为快的感觉。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印刷精美,编排整齐,插图美观,文字秀丽。《乡愁新韵》犹如文联的后花园,在春天里,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单就书中对盂县美食的描写,就着实让人垂涎欲滴。
人们对于乡愁的记忆,首先是美食,“民以食为天”嘛。翻开书的首页目录,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道道美食。当然,还是崔满红的烤红薯的味道更浓一些。“走在马路上,烤红薯的味道随风远远地飘来,直入心脾,味蕾马上就被调动得一塌糊涂,循着甜美的味道而去,称一半个,蹲在马路边上,树影底下,慢慢地、细细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味,享受哦!一顿美不胜收的享受,可以安慰一周半月‘思乡’。”然而,再香的烤红薯也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不过,比起小时候妈妈在灶台里面隔夜守候的‘烤红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细细品来,是少了妈妈的味道。”原来,这就是乡愁的味道。王亮珍写的张大虎的月饼,现在也成了盂县人家喻户晓的中秋佳节的美食,不,平时馋了也要买来尝尝。或者出门走亲戚,也给外地朋友带盒盂县张大虎月饼。他在文中写道,“张氏把所学到的月饼加工制作技术,采用盂县盛产的核桃仁配制红糖,尝试用独到的配比,在选料、用料,特别是馅料调制、泼面、面团、包制、脱模、烘烤火候上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手工月饼。馅料相同但调制面皮不同的两种月饼,一种叫油皮月饼、一种是酥皮月饼。经悉心加工制作,烤制出的这两种月饼色泽各异、皮薄酥嫩、芳香甜口、味爽醇厚,形若圆月。天元成字号月饼出炉,深得盂县人的喜爱,传承至今已百年余。到现在张大虎月饼已是第六代。”2017年,张大虎月饼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烤红薯,张大虎月饼是人们解馋的一种美食,那么山药蛋饼子就是盂县人餐桌上不可少的一道饭菜。高明远写的山药蛋饼子,“诱人的香味诱得你一动手,先揭起的是表皮,吃在嘴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油而不腻、脆而不焦、香而爽口,像是吃一种特制的锅巴。由表及里,其瓤体部分那白、那嫩、那绵、那泡本就叫你忍不住垂涎。要是再蘸上喷醋辣椒,那个美呀,比过去所谓大年初一吃了顿饺子,紧接着八月十五又吃一顿饺子还要美!”有了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你是不是心动了呢?谁不想尝尝这样的美食呢?
春节一过,春暖花开,是不是又开始惦记上端午节的粽子了呢?任碰英写的又是一年粽子香,带你走进粽子的记忆。我们平常都有吃粽子的经历,可曾有过包粽子的体验呢?她在文中写道,“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把红枣放进苇叶,‘哗啦’,苇叶里面的米都倒了出来,我不灰心,又继续包起来,可苇叶就是不给面子,刚包好的粽子,下面的漏斗又漏了,又继续包,最后倒是包好了,可是怎么看也是一个四不像。”这样的情景,你有没有过呢?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接着又写道,“第二天早上,我们一醒来就闻到了粽子飘香,急急地就去厨房,我们把粽叶剥去,咬上一口白嫩嫩的糯米,红红的枣就露出来了,再蘸上白糖吃,吃起来香甜可口,耐人回味。”这样香甜的粽子谁不喜欢尝上几口呢?再来看代晋鹏写的酸菜,李元平写的糊糊。酸菜和糊糊是盂县人平常最爱吃的家常饭菜。酸菜吃起来好吃,做起来可不简单,看代晋鹏写的,“做好菜后,沤酸菜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这时各家各户会早早把大瓮洗干净,做好的菜往大瓮加一层,用特制的木棒用力压实一层,直到把菜瓮压满,加凉水,大块压菜石压在瓮中央,就这样把大瓮放置在凉快地方,过个十天半月就把酸菜沤好了,一冬天的美味也就有了着落。”看到这里,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沤酸菜的情形,也是何等辛苦的事情。指尖在序言中也写了家乡的酸菜,“酸菜如果腌好了,不用换汤水,只需将应季的蔬菜加进去,诸如芥菜、圆白菜、白菜等,旧时人家,一年四季酸菜不断,那老菜瓮,有股陈香……
石缝里白色的野蒜,河沟里嫩绿的艾蒿,雨后草地上褐黑油亮的地衣、荠菜、野苋菜、马齿苋……连满山的杨条梢(山柳)摘下,开水焯过,用盐腌,加蒜末、香油,都是一道口味清爽的菜肴。”看来,盂县人爱吃酸菜也是出了名的。
小时候人们常说,一抿一蘸,咯咕一咽,说的就是吃糊糊的情景。看看李元平笔下的糊糊,“做糊糊时最好用铁锅,按面的多少来确定好水的比例。待锅中水开后,先放上新鲜山药蛋和豆角,煮到半熟时,再适量放点盐,把玉米干面沿锅转圈一层层撒下去,中间空出来,盖锅焖煮。到面熟至七八成时,用筷子把面疙瘩打开,搅拌均匀。接着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拧转,到不见生面止,然后稍焖一会儿,一锅香喷喷、暄腾腾的糊糊就做成了。”看到这里,不会做糊糊的也能学会了,还不赶紧做一锅糊糊吃?
油布袋子和甜汤,好像也是过年的时候常吃的两种美食。每年一到腊月里,人们就开始张罗着煮油布袋子了。李元平写道,“油布袋是我们老家过年的一种美食。说得简单点就是和油糕差不多,用的都是玉米面和黄米面。不同之处是,油糕用的面不用发酵,油布袋需要发酵。做油布袋时把玉米面和黍子面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好,在热炕上发酵,然后切成一个长条的形状,在油锅里一炸,黄愣愣的,就像一个装满粮食的口袋,老乡们都叫它‘油布袋’,因为背上有三条刀痕,又叫‘砍三刀’。”代晋鹏写的甜汤里的年味,“甜汤的熬制很简单,就是将豆腐切成丁,放置在有少许油的锅中翻炒后,让豆腐焙在一起。山药蛋去皮切成丁,放入开水锅中煮,待快熟时将焙好的豆腐块倒入锅中,继续煮到山药蛋入口即化。”他又说,“甜汤之所以叫甜汤,并不是汤中加糖,而是不加任何调料,只是豆腐与山药蛋两者那种独特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没有咸味,也没有甜味,只有一种淡淡的清香。享用时,添加些许葱丝,更是爽口,回味无穷。”虽然,现在喝一碗甜汤也不算稀罕了,但在50后,60后人的小时候,那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美食了。
当然,书中美食还有很多,指尖写的红豆汤,饼择,是盂县人夏季最常吃的美食。她写道,“如今多是关火前放冰糖,食时糖味全入,甜而不腻……一锅汤,必得有一沓饼来配,这才是立夏人们餐桌上的最佳拍档。”杜凤英写的煎油,浓浓的油香里浸润着淳厚的年味。安俊梅写的鬼拾翻,用砂鏊烧烤的烧饼,月饼,一定比现在的好吃吧,都忍不住垂涎三尺了。柴宝林写的擀子面,那种长长的擀面杖,大大的案板,小时候似乎也见过,就是用小豆做的面擀成的,对于现在的人们,似乎更喜欢吃,营养丰富,含糖量少,是适合吃惯了细面的城里人吃的一种美食。读《乡愁新韵》,品这些家乡美食,谁能不勾起一缕缕乡愁呢?(作者:盂县融媒体中心 崔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