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悦读茶坊

家乡的年味儿

  母亲的家乡是盛产沁州黄小米的沁县。虽然沁州黄闻名天下,但在母亲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是枣山,是黄蒸,是馍馍,是记忆中家乡的年味儿。
  每到年底,腊月一开始,家家户户先打扫。把窗户上小木格子里的麻纸撕下来,再用糨糊重新糊上新麻纸。母亲和姨姨这些小孩子,坐在一起,用红纸剪成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新换的麻纸上。孩子们打扫完屋子,大人就该蒸灶了。蒸灶就是蒸枣山、蒸黄蒸、蒸馍馍。蒸灶要提前把面发好,白面、玉茭面、糕面,各发两瓷盆。那瓷盆可不小,像水缸一样,口子宽大,起码有五十公分,但没有水缸高。屋里的土炕上铺上席子,把瓷盆放到炕头,盖上盖子,再盖上被子。土炕下面烧柴火,把炕烧热,等着面发。面一旦发起来,揭开盆盖儿,就能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搭上碱,就可以揉面了。姥姥把大案板放到炕沿儿上。案板特别大,三尺长,二尺半宽,揉起面来特得劲儿。面要反复揉,蒸出来才好吃。姥姥还要把面食做成各种形状。枣山有大有小。做枣山时,要先做一个长方形面饼,再捏出一个个样式不同的小花馍,在面饼上堆上小花馍,垒成山形。红枣点缀山间,用剪刀、筷子在面上修出各种图案。非常漂亮。黄蒸是椭圆形的,带馅儿,一种红豆馅儿,一种老西葫芦丝馅儿。黄蒸不做任何修饰,只是金灿灿的就很好看。等馍馍也做好后,就该上锅蒸了。厨房专门有蒸面食的大锅。蒸一次可以放三笼屉。一边烧柴,一边拉风箱,用旺火蒸。蒸好后就可以吃了。母亲最喜欢吃黄蒸。软糯的黄米面儿包着饱满的红豆馅儿,很是筋道。要不是姥姥管着,怕吃多了不好消化,母亲一次就能吃两三个。蒸好的面食晾凉后,放在擦干净的水缸里。水缸就在窑洞里,阴凉的环境可以保存的时间长一些。因为人们要从初一吃到二月二。蒸灶就要从腊月初蒸到腊月二十三。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用蒸好的枣山祭灶王爷。一大早,姥姥就把全家叫到灶王爷像跟前。把枣山立在灶王爷旁边,再放上香炉。大家点上香,磕头,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祭拜了灶王爷,姥姥就会挨家挨户地去送蜂蜜。家里养着三箱子蜂。到了年底,姥姥就把那金黄金黄的蜜割下来,拿上小碗,一家一家地送。不管关系如何,都要送到。即便有人家因为丢了耕地的铧子误会姥姥,姥姥也会送去一碗。不知别人如何吃蜂蜜,母亲最爱把稠稠的蜂蜜抹在馍馍上吃,她说到了城市生活以后,再没吃过那样好的蜜。
  孩子们终于等到了初一,一大早,母亲和姨姨穿上新衣服,放了炮,带上肚兜兜,挨家挨户磕头拜年。主家一见孩子们来了,花生、核桃、柿饼子,各抓一把,塞到孩子们的肚兜兜里。等兜兜装满了,送回家,再去磕头,再装满,送回去。初二全家一起走亲戚。亲戚都在外村。姥姥挎个竹篮子,篮子里放着黄蒸、馍馍,上面搭块儿白毛巾,到了老姨家、老舅家,把吃的放下,母亲和姨姨磕头拜年,得五毛或两毛不等的压岁钱。这样走亲戚就要好几天。人们在正月里走家串户,唠唠旧年,聊聊新年,到了二月二就又忙活起来了。母亲离开家乡好多年了,现在说起过年,仍能如数家珍地给我讲家乡的年俗。我曾问过她一个问题:“您觉得现在过年有意思,还是小时候过年有意思?”她对我这个问题很有看法。她说:“不能拿有没有意思来衡量。小时候盼着过年。每年冬天就那一件棉袄,棉袄前襟和两个袖口,都要绷一块儿黑布,怕吃饭时把棉袄弄脏。一到过年,就取掉黑布,露出干净的棉袄,那个时候心里就特别高兴,有新衣服穿了。平时也不是想吃黄蒸就能吃上,过年就不一样了,水缸里存的那么多,可以敞开吃。现在过年吃穿不愁,儿孙满堂,孩子们都陪在我身边,我能不满足吗?”(作者:太原市第三十九中学校 邢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