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边馀墨

红楼梦一场 百年味不同

——唐宇红《我眼中的红楼梦》读后感

  

杨改桃

  先说个题外话,有本书叫《西藏生死书》,带着对西藏的敬畏和好奇,我一直想好好读读。每次拿出来,看不了几页,就读不进去了。我一直认为,是我太浮躁,静不下心,我与平静阐述的大部分论著无法相融。
  几天前,一个朋友说,她多次要读《百年孤独》,每次都持续不了几页,就放弃了,实在读不进去。《百年孤独》是我所爱,故事超凡脱俗,叙述有趣,居然还有许多人不喜欢。可见,天下好物,都是每个人自己心里的欢喜,人类的悲欢从不相同。
  正如《红楼梦》,辉煌不可匹敌,但却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喜欢的人,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也都不会一样。年少时,一位老师跟我们八卦,说有位师兄为黛玉着迷,感觉尘世难寻,竟然出家。我对《红楼梦》立马生出敬意,在书报稀缺的年代从市图书馆排队借出,三日不知肉味。奈何年少,囫囵读完,并不能领会黛贵钗强,更不懂凤姐秦卿,只留下了对史湘云的无限偏爱。87版电视剧惊艳登场后,我读原著时红楼群钗在脑海中的面貌形象便全被替代,之前见字而起的无限联想荡然无存。估计全国人民说起《红楼梦》人物长相来,都应该是87版的,这大约就是影视剧对文学原著的继承和消减,将之带进更广阔的民间传播,却也统一限制了全民的联想空间。那年春节,同桌小男生买来一套《红楼梦》12钗贺年卡,挑了一张他认为最好看的薛宝钗送给我,花容月貌,国色天香,自此又觉得喜欢宝姐姐了。
  所以说,认知的层次,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时间,地点,年龄,性别,情绪,知识,阅历,甚至还有周边人的影响,家庭出身的贫富,等等。还有一些事,或者本就莫衷一是,横看成岭,侧看是峰。红学的热闹,恰如此。
  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一
  2023年秋,唐宇红先生的心血之作《我眼中的红楼梦》赠达时,虽早有期待,仍然吃了一惊。前些年,有人界定了生死,有人亲历了落魄,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关在无聊重复的生活中荒废岁月。而他,却皓首穷经,砥志研思,一头扎进《红楼梦》境,废寝忘食,默默耕作,一鸣惊人。
  唐宇红,学了一辈子中文,热爱《红楼梦》应属血脉传承、基因自带;穿了一辈子警服,出手文字刚气十足、爱恨分明,不惧权威,不服就辩;写了一辈子公文,深得公文写作科学性严谨性贯穿,探索原著时字敲句琢,拨草瞻风,史海钩沉,一丝不苟,力求水落石出。
  最终,他坚定不移地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皇家宫闱秘事的著作。他认为,《红楼梦》是由乾隆皇帝及翰林院集体创作,主要描写乾隆皇帝与后宫妃嫔的感情生活,由乾隆皇帝及翰林院大学士批注。他用大量丰富的材料和考证,几十万字的紧密陈述,采用“螺旋上升”的理论递进,不断地说服读者。
  我非常认同本书序言李慧先生的评论:一般的红粉红迷其实并不担荷什么认识上的使命,也完全不必以所谓严肃的“红学”为专业……宇红之“红”,既是他居家时的兴趣重燃,也是他作为中文科班早已心存的文学蕴藉,更是他含蕴至深的一颗文学心灵的“红学”跃动。
  一个人,做一件事,最可能促使他成功的,是他找到了使命感。“宇红”二字,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宇红者,“语红”也,对《红楼梦》,他有话要说。我大胆预测,《我眼中的红楼梦》不会就此歇笔,料有续集。二
  这是我有生以来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4年4月,这期间我每天带在书包里,随时拿出来读,甚至元旦和春节我还背着它坐火车。但说来惭愧,读不了几页我就会走神,走神的原因是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了,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我从来不曾接触过的知识,读到其中一点,脑洞突然大开,然后思维就跳开去,从一想到了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等我意识到“初心”已变,把自己揪回来时,一下午的时光常常就过去了。就像在手机里不小心点开了一个视频,然后就一层一层地看下去,当你突然惊觉时,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小的时候,我们在水边抛石子玩,石子溅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水波越来越大,河水越来越有生机。就像这本书带着我的思想不断扩散。
  举例说明。本书88页讲到关于“金陵十二钗”的意思说,清朝时南京的正式名称是江宁府,习惯上也叫南京,不叫金陵,书中贾母就曾嚷着要回南京;金,是指后金,也就是满清,按照五行的意思“金”也是指西方;陵,是帝王陵墓陵寝;金陵合起来是指西方的帝陵,乾隆的裕陵;金陵十二钗是指埋在裕陵的女人,包括皇后在内,正如“太虚幻境”薄命司所载的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正好36人。
  这段话,瞬间激活了我的脑细胞,立马想起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一直觉得,李清照这样的大家出手写“落日的颜色像熔化的黄金”这么儿科的句子也太Low了,看到本书“按照五行的意思‘金’是西方”这句,突然通透了,“落日熔金”的“金”字必是指西方,“落日的光辉熔化了整个西方”,这样的解释才符合这首词的本义。如此,李清照《永遇乐》词的上阕“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从地点和方位入手;词的下阕“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从时间和节日入手,整首词才有磅礴对仗之美,时空之变。
  由此,又想到,“五行风水”学说之于中国古代,简直就是言行的起点和思想的必修课,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章词句,断不可忘记“五行风水”学说,恰如研究西方文学,断不可不读《圣经》一样,否则会产生太多歧义和不理解。比如,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但为什么又说“左青龙右白虎”?那是因为古人的地图标注是“南上北下左东右西”的,和我们现在通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正好相反。那么古代谈卦象谈军事谈地理时的用词,以及各类文章中出现的“金木水火土”字样,指的是物质还是方位,指的是属性还是运动……
  由此,又想到……
  我的阅读就是这样不断走神,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到一句话,到一件事,到另一件事……唐宇红先生《我眼中的红楼梦》每一页、每一段几乎都有让思维一激灵的地方,我就是这样信马由缰地阅读着,一边焦虑着阅读的速度太慢,一边尽情地享受着新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和遐思。顺着他的分析,我查阅“和氏璧”和“随侯珠”,查阅长白山和青埂峰,查阅萨满教,查阅皇帝名讳,查阅五台山传奇,查阅传国玉玺,查阅宫廷茶室……太多太多我陌生的知识,引人入胜,追根求源,欲罢不能。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说,一本有趣的书正是这样。三
  这么丰富的知识从哪里来?一次讲座上,唐宇红自己说,研读《红楼梦》已经成为他生活和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三年时间内通读了五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研究了120多位各类红学专家的150多本红学著作。
  深度积累,反复辨析,不断升华观点,一层层剥开迷雾,最终,他矛头直指考证派新红学——
  “考证派新红学观点存在重大问题”!
  “‘讥清悼明’说是对《红楼梦》的误读”!
  如此怒目横眉挑战传统,必是爱之太切,自觉转化为对《红楼梦》的保护。他贯彻始终地相信:正确理解《红楼梦》的写作本意和真实蕴含才是对这部传世名作的最大保护,要真正读懂《红楼梦》,必须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提出,读红研红,必须坚持“文本、文献、文化三位一体,才能得出可能符合或明或隐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
  有趣的是,作者推倒一个“新红学”时,索引了一大群同类,引用了大量名家,俨然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而是带着一支军队向旧的传统学说声讨。读着他的声讨,一部《红楼梦》从我曾经的教科书里走出来,走到他的解读和情理分析中来。他说贾宝玉就是乾隆皇帝,林黛玉就是富察皇后,晴雯是他们过世的女儿。他又说,《红楼梦》“一喉二歌,一手二牍”,贾宝玉就是传国玉玺本尊,秦钟是秦玉,秦朝正统的传玉,《红楼梦》是一部大清宫闱秘史、一部大清朝的正史,也是一部大清宫廷争夺皇位、自相残杀的血泪史……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越读越信,越读越觉得他说得有理。
  一个人爱憎分明时,连他讲话的语气都是不管不顾的,在抨击传统观点时,唐宇红先生提枪而上,绝不拖泥带水。比如他在批驳新红学时,大量使用“难道”“请问”这样咄咄逼人的大词——
  “请问:这是什么逻辑!”
  “难道能说明这个人属于这个家族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像春节卡点的夜空上突然炸响的一串鞭炮,后面的烟花爆竹滚滚而来。在短视频爆炸的这个时代,唐宇红先生让身边的许多人重新捧起了经典,走进了名著高地,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化风尚,功莫大焉。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一辈子太短,我们无法体会“本我”之外的太多感受,读书会弥补一些。我们为什么读《红楼梦》?因为书里写了一个超越你我的庞大世界,983个人物,242种植物,还有哲学、宗教、文学、心理学、历史、文化,甚至中医、建筑、厨艺、服饰、茶道、禅道……你生活中有的,这里都有,浩瀚巨制,叹为观止,总有一款能为你的生命带来借鉴、感受甚至共鸣,仿佛你自己出入了几次轮回。
  我们需要伟大的文学作品供养我们的灵魂,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头低得太多,活得卑微胆小。《我眼中的红楼梦》作者唐宇红,豪迈放达,朗笑大度,做人如是,做书亦如是,书中大量篇幅,虽是作文,却像作战,号令清晰,鼓声嘹亮,步步为营,读来酣畅淋漓,好不痛快!
  作者曾是大学中文系教师、党报记者、《梦露传》作者;曾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目前在移动公司任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